为什么我们总爱上"坏男人"?一场关于年龄、荷尔蒙与理性的博弈 ylc3000 2025-11-12 0 浏览 0 点赞 chat 最近的短剧太卷了。《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霸道总裁爱上离婚带娃的我》轮番上阵,网友锐评:"没有十年脑血栓都写不出这剧情。" 笑归笑,你大概率还是会点进去,想看看这届编剧到底能多疯。 但这些荒诞剧情背后,其实藏着一个严肃的灵魂拷问:**为什么我们总爱上"坏男人"?**他们可能是霸道总裁、冷酷校草,也可能是生活中那个说话吊儿郎当、永远不回消息的"渣男"。 一群心理学家还真仔细研究过这个问题。 一项关于1000多名女性的研究 研究者找来1000多名女性——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让她们在"坏男人"和"老实人"之间打分,评评谁更有吸引力。再想象一下,如果是短期关系,或者长期伴侣,她们会选谁? 结果颠覆了不少刻板印象。 结论1:年轻女性更容易被"坏男人"吸引 研究者发现,年轻女性确实更容易被"坏男人"吸引,也就是那种带点自恋、操控、反社会倾向的男人。而年长女性更倾向于选择"老实人"。 这和现实也挺像。18岁想要怦然心动,30岁想要情绪稳定,50岁则开始怀疑一切形式的浪漫。 换句话说,时间会把光环磨平,把"会折腾的魅力"变成"会折腾的负担"。 结论2:荷尔蒙不是主因 研究者原本以为,处于生育高峰期的女性更容易偏爱"坏男人"。毕竟那类人格常和"雄性荷尔蒙爆棚""超绝性张力""社会地位高"挂钩。 结果发现,女性的生育状态对吸引力几乎没影响。 这表明,单纯用荷尔蒙高峰来解释爱上坏男人的现象过于简单,文化、经验等因素同样重要。 结论3:老实人成为香饽饽 最让研究者意外的是,无论年轻女性还是年长女性,大家最终都觉得"老实人"比"坏男人"更有吸引力。 放在当下,这群人有了新名字——"老式男友"。他们拳打"黄毛",脚踢"文艺长发男",成为互联网新香饽饽,"如秋裤般可靠、性价比极高"。 他们不玩失踪,不PUA,不发emo文案,只会默默问一句:"你吃饭了吗?" 在人人追求刺激、关系速朽的年代,老实人成了稀缺品。"没什么特点"反而成了最大的安全感。 "黄毛焦虑":每个东亚乖乖女的宿命? 前阵子还看到一篇报道,《黄毛焦虑,困住养女儿的家长们》。本质指向一个问题:爱上黄毛,是不是每个东亚乖乖女的命运? 这里的"黄毛",指代不良少年的标志性特征——染黄的头发。比如《少年的你》里的小北、《漫长的季节》里的傅卫军。他们样貌帅气,生命力旺盛,讲义气、会动拳头,还带着一种原始的性张力。 从影视剧到小说,从"他嘴上说狠话、心里全是你"到"他冷漠只是因为太爱我",我们被反复灌输,"坏是深情的前奏"。 但研究给出了冰冷的现实。 去掉霸道和帅气的外衣,"坏男人"的核心,其实是自恋、操控、不负责任。他坏,只是因为没教养。 文化叙事的陷阱 短剧的疯狂不是偶然。它们精准捕捉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我们渴望被"特殊对待",渴望用爱驯服野兽,渴望成为那个"唯一能改变他的人"。 这种叙事在东亚文化中尤其盛行。乖乖女被教育要温顺、懂事、不惹麻烦,而"坏男人"恰好代表了她们被压抑的叛逆欲望。爱上他,某种程度上是对自我束缚的一次代偿性释放。 但现实不是剧本。研究数据冷静地告诉我们:爱上坏男人,不是女性的宿命,而是一场与年龄、阅历和理性的博弈。 当"老实人"成为新叙事 有趣的是,互联网正在重写这套话语体系。"老式男友"的走红,本质上是对过度浪漫化叙事的反噬。 在经历了无数次"他说爱我但从不改变""他很酷但从不负责"的现实教训后,年轻一代开始重新定义吸引力。稳定、可靠、情绪价值——这些曾被视为"无聊"的特质,如今成了稀缺资源。 这不是妥协,而是成熟。就像研究显示的那样,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对伴侣的评估标准会从"刺激感"转向"安全感"。这不是激情的消退,而是对关系本质的重新认知。 结语 或许,我们都在等待那个骑着白马、踏着七彩祥云来接我们的人。纯粹、热烈、没有谎言。 至于霸道总裁?让他留在短剧里继续作妖吧,和那个绝经但依然魅力满满的女主角,永远纠缠下去。 现实中,我们需要的不是能改变的坏男人,而是本就值得信赖的好男人。毕竟,真正的吸引力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两个成熟个体的相互选择。 参考文献: Qureshi, C., Harris, E., & Atkinson, B. E. (2016).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e of females and attraction to the Dark Triad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5, 200-203. 网闻录 为什么我们总爱上"坏男人"?一场关于年龄、荷尔蒙与理性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