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力量:为什么坚持比天赋更重要 Alex Hormozi 2025-11-03 0 浏览 0 点赞 长文 <h2>三种人生轨迹:开始、放弃与永续</h2> <p>Alex Hormozi在推特上提出了一个残酷的观察:有人从未开始,绝大多数半途而废,只有少数人永不停歇。</p> <p>这不是鸡汤,而是统计现实。创业公司的数据显示:90%的创业项目在前三年内失败,而在存活下来的10%中,只有不到1%能够持续增长超过十年。健身房的会员数据更直观:1月办卡的人中,80%在3月就不再出现。</p> <p>但这个观察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放弃?是因为缺乏天赋吗?是因为运气不好吗?还是因为目标太难?</p> <p>答案可能出乎意料:大多数人放弃,不是因为失败,而是因为他们把"完成"当成了终点。</p> <h2>完成不是终点,而是起点</h2> <p>传统的成功叙事是线性的:设定目标→努力奋斗→达成目标→庆祝成功。这种叙事在学校教育中根深蒂固:考上大学、拿到学位、找到工作,每一个都是"终点"。</p> <p>但现实世界不是这样运作的。</p> <p>当你发布第一个产品时,你以为这是终点,实际上这只是开始——用户反馈、bug修复、功能迭代、市场推广,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当你完成第一次融资时,你以为松了一口气,实际上压力更大了——投资人的期待、团队的扩张、业务的增长,每一个都是新的考验。</p> <p>真正的高手理解这一点:<strong>完成不是终点,而是下一个起点。</strong></p> <p>亚马逊的贝索斯有一个著名的理念:"It's always Day 1"(永远是第一天)。即便亚马逊已经是万亿市值的公司,贝索斯仍然要求团队保持创业第一天的心态——永远饥渴、永远学习、永远改进。</p> <p>这不是口号,而是生存策略。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完成"意味着停滞,停滞意味着被淘汰。</p> <h2>成长的叙事结构:主角与阻碍的对决</h2> <p>Hormozi将成长故事解构为经典的叙事结构:你(或他人)是主角,困难、体制、偏见是对手,关键时刻的顿悟是高潮,最终的坚持与反转构成结局。</p> <p>这个框架不仅是文学分析,更是认知工具。当你将自己的经历放入这个框架时,会发现几个关键洞察:</p> <p><strong>1. 阻碍是必然的,不是意外</strong></p> <p>在故事中,如果主角没有遇到阻碍,就不会有故事。同样,在现实中,困难不是"运气不好",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p> <p>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的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将困难视为学习机会,而非能力不足的证明。他们不会问"为什么我这么倒霉",而是问"这个困难能教会我什么"。</p> <p><strong>2. 顿悟不是灵光一现,而是积累的结果</strong></p> <p>故事中的"高潮时刻"往往被描绘为突然的顿悟。但现实中,顿悟是长期积累的临界点。</p> <p>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会在潜意识中持续工作。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答案会突然"浮现"到意识层面,给人一种"灵光一现"的感觉。但实际上,这是大量隐性工作的结果。</p> <p>这意味着:坚持不仅是重复同样的动作,更是在每次重复中积累微小的进步,直到量变引发质变。</p> <p><strong>3. 结局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strong></p> <p>好的故事往往有开放式结局——主角战胜了当前的对手,但暗示着新的挑战即将到来。这正是现实的写照。</p> <p>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会发现更深层的问题;当你达到一个目标,会看到更高的目标。这不是"永远不满足",而是"持续进化"。</p> <h2>失败的重新定义:不是终点,而是重定向</h2> <p>大多数人害怕失败,因为他们将失败等同于"证明自己不行"。但这是对失败的根本误解。</p> <p>失败不是终点,而是重定向。它告诉你:这条路不通,试试另一条。</p> <p>托马斯·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尝试了上千种材料。有人问他:"失败了这么多次,你不沮丧吗?"他回答:"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千种不行的方法。"</p> <p>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认知框架的转变。在爱迪生的框架中,每次"失败"都是有价值的数据点,缩小了搜索空间,让他离答案更近。</p> <p>硅谷的创业文化也体现了这种思维。"Fail Fast"(快速失败)不是鼓励失败,而是鼓励快速试错——与其花三年时间完善一个错误的方向,不如花三个月验证,失败了立刻调整。</p> <p>SpaceX的火箭在早期经历了多次爆炸。每次爆炸后,团队会详细分析数据,找出问题,改进设计。马斯克说:"如果你没有失败,说明你的创新不够激进。"</p> <h2>永续系统:从爆发到韧性</h2> <p>Hormozi指出,真正的成功者打造的是一个永续运转的系统:持续学习、持续输出、持续改进。</p> <p>这个洞察击中了大多数人的盲区:我们习惯于追求"爆发式增长",却忽视了"可持续性"。</p> <p><strong>爆发 vs 韧性</strong></p> <p>爆发是短期的高强度投入,韧性是长期的稳定输出。</p> <ul> <li>爆发:连续加班一个月完成项目,然后精疲力竭休息两周</li> <li>韧性:每天稳定工作8小时,持续一年</li> </ul> <p>哪种更有效?数据显示,韧性远胜爆发。</p> <p>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坚毅》一书中研究了各领域的成功者,发现他们的共同特质不是天赋,而是"坚毅"(Grit)——长期坚持和热情的结合。</p> <p>她的研究表明:在预测成功方面,坚毅比智商、天赋、家庭背景都更重要。而坚毅的核心,是建立可持续的系统,而非依赖意志力的爆发。</p> <p><strong>系统的三个要素</strong></p> <p>一个永续运转的系统需要三个要素:</p> <p><strong>1. 持续学习(输入)</strong></p> <p>不是一次性学完所有知识,而是建立持续学习的习惯。</p> <ul> <li>每天阅读30分钟,一年读完12本书</li> <li>每周学习一个新概念,一年掌握52个概念</li> <li>每月深入研究一个领域,一年精通12个领域</li> </ul> <p>关键不是速度,而是持续性。复利效应在知识积累中同样适用。</p> <p><strong>2. 持续输出(实践)</strong></p> <p>学习不是目的,应用才是。持续输出有两个好处:</p> <ul> <li>验证学习:只有应用才能发现理解的盲区</li> <li>建立反馈循环:输出会带来反馈,反馈会指导下一步学习</li> </ul> <p>写作是最好的输出方式之一。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说:"写作不仅是表达想法的方式,更是形成想法的方式。"当你试图写清楚一个概念时,会发现自己其实没有真正理解它。</p> <p><strong>3. 持续改进(迭代)</strong></p> <p>不是重复同样的动作,而是每次都比上次好一点。</p> <p>日本的"改善"(Kaizen)哲学强调:不追求一次性的巨大飞跃,而是追求每天1%的改进。一年后,你会比起点强37倍(1.01^365 ≈ 37.8)。</p> <p>这需要建立反馈机制:</p> <ul> <li>记录每次的表现(数据、日志、复盘)</li> <li>分析哪里做得好、哪里可以改进</li> <li>制定下一次的改进计划</li> <li>执行并再次记录</li> </ul> <h2>10年如一日 vs 一次性爆发</h2> <p>Hormozi强调:10年如一日的坚持,远胜一次性的爆发。</p> <p>这个观点挑战了"一夜成功"的神话。媒体喜欢报道"90后创业者一年估值10亿"的故事,但很少报道背后的10年积累。</p> <p><strong>案例:Notion的13年</strong></p> <p>Notion在2021年估值100亿美元,被视为"疫情期间的黑马"。但很少人知道,创始人Ivan Zhao从2013年就开始做这个产品,中间经历了:</p> <ul> <li>前5年几乎没有用户增长</li> <li>团队一度只剩3个人</li> <li>资金耗尽,靠信用卡维持</li> <li>多次想要放弃</li> </ul> <p>但Ivan坚持每天改进产品,倾听用户反馈,不断迭代。2018年,产品终于达到了"临界点",用户开始自发传播。2020年疫情期间,远程办公需求爆发,Notion迎来了指数级增长。</p> <p>这不是"运气好赶上风口",而是"10年积累遇到了机会"。如果没有前10年的坚持,即便风口来了,产品也承接不住。</p> <p><strong>案例:村上春树的马拉松</strong></p> <p>村上春树从33岁开始跑步,坚持了40年。他说:"我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p> <p>跑步教会他:</p> <ul> <li>不要在意别人的速度,保持自己的节奏</li> <li>不要追求每次都突破极限,而是稳定地完成目标</li> <li>痛苦是暂时的,放弃是永久的</li> <li>身体的韧性会转化为精神的韧性</li> </ul> <p>他的写作也是如此:每天写4000字,不多不少,持续几个月完成一部小说。40年来,他出版了14部长篇小说、数十部短篇集和随笔集。</p> <p>这不是天才的爆发,而是系统的力量。</p> <h2>三种恐惧:开始、失败与坚持</h2> <p>Hormozi指出了阻碍大多数人的三种恐惧:</p> <p><strong>1. 害怕开始的人永远停留在原地</strong></p> <p>为什么害怕开始?因为"完美主义陷阱"——等我准备好了再开始,等我学完了再开始,等条件成熟了再开始。</p> <p>但真相是:你永远不会"准备好"。学游泳不是先在岸上学完理论再下水,而是边游边学。</p> <p>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说:"如果你发布产品时不感到尴尬,说明你发布得太晚了。"</p> <p>开始不需要完美,只需要勇气。</p> <p><strong>2. 害怕失败的人永远无法突破</strong></p> <p>为什么害怕失败?因为"自我保护机制"——失败会伤害自尊,会让别人看不起,会证明自己不行。</p> <p>但这是认知扭曲。失败不是证明你不行,而是证明这个方法不行。爱迪生不行吗?他"失败"了一千次。乔布斯不行吗?他被自己创立的公司开除过。</p> <p>真正的失败不是尝试后没成功,而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p> <p><strong>3. 害怕坚持的人永远无法成为大师</strong></p> <p>为什么害怕坚持?因为"即时满足陷阱"——坚持很枯燥,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难获得即时反馈。</p> <p>但大师级的成就,都需要"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研究发现,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平均需要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p> <p>关键不是"熬"10000小时,而是在这10000小时中,每一小时都在挑战舒适区、获得反馈、持续改进。</p> <h2>如何建立永不停歇的系统</h2> <p>理解了原理,如何实践?以下是可操作的框架:</p> <p><strong>1. 降低启动阻力</strong></p> <p>不要设定"每天跑10公里"这样的高门槛目标,而是"每天穿上跑鞋"。一旦穿上跑鞋,跑起来就是自然的事。</p> <p>心理学家BJ Fogg在《微习惯》中提出:习惯的养成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降低行为门槛。把目标缩小到"不可能失败"的程度,然后让它自然生长。</p> <p><strong>2. 建立反馈循环</strong></p> <p>坚持需要正反馈。如果你看不到进步,很难持续。</p> <ul> <li>量化进展:用数据追踪(如跑步里程、写作字数、学习时长)</li> <li>可视化成果:用图表展示进步曲线</li> <li>庆祝小胜利:每次达成小目标都奖励自己</li> <li>分享进展:公开承诺和进展,获得社交反馈</li> </ul> <p><strong>3. 设计环境支持</strong></p> <p>不要依赖意志力,而是设计环境让坚持变得容易。</p> <ul> <li>移除诱惑: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避免分心</li> <li>增加摩擦:让不想做的事变得困难(如删除社交媒体app)</li> <li>减少摩擦:让想做的事变得容易(如把跑鞋放在床边)</li> <li>社交支持:加入有相同目标的社群,互相监督</li> </ul> <p><strong>4. 接受波动,关注趋势</strong></p> <p>不要期待每天都进步,而是关注长期趋势。</p> <p>有些天状态好,有些天状态差,这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即便状态差,也要完成最低标准(如状态好跑10公里,状态差跑1公里,但不能不跑)。</p> <p>用移动平均线思维看待进展:不看单日数据,看7天平均、30天平均。只要趋势向上,就是成功。</p> <p><strong>5. 定期复盘,调整策略</strong></p> <p>坚持不是盲目重复,而是持续优化。</p> <ul> <li>每周复盘:这周做得好的是什么?可以改进的是什么?</li> <li>每月复盘:这个月的目标达成了吗?策略需要调整吗?</li> <li>每季度复盘:这个季度的成长在哪里?下个季度的重点是什么?</li> </ul> <h2>结语:只要不停步,命运终将眷顾你</h2> <p>Hormozi的观点不是鸡汤,而是对现实的精准描述:真正的赢家,都是那些从未停止前进的人。</p> <p>这不是说要"996"式的拼命,而是说要建立可持续的系统——一个让你可以10年如一日坚持的系统。</p> <p>成功不是一次性的爆发,而是复利的积累。每天进步1%,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一年后你会强37倍。每天退步1%,看起来无伤大雅,但一年后你会弱到只剩3%。</p> <p>差距不是在某个关键时刻拉开的,而是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累积的。</p> <p>所以,不要问"我什么时候能成功",而要问"我今天做了什么让自己离目标更近"。不要羡慕别人的"一夜成功",而要关注自己的"每日精进"。</p> <p>害怕开始的人永远停留在原地,害怕失败的人永远无法突破,害怕坚持的人永远无法成为大师。</p> <p>但如果你愿意开始,接受失败,持续前进,命运终将眷顾你。</p> <p>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不是天赋,不是资源,不是机会,而是那种永不停歇的韧性。</p> <p>这不仅是创业或事业的真理,更是人生的普遍法则:只要不停步,时间会给你答案。</p> Alex Hormozi 原推文 关于永不停歇的原始推文 #Alex Hormozi #坚持 #成功法则 #成长思维 #持续改进 #系统思维 #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