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生产率悖论":300亿美元投资,95%零回报 约翰·卡西迪 2025-11-03 0 浏览 0 点赞 长文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在《泰晤士书评》中写下了一句后来被反复引用的话:"计算机时代随处可见,唯独在生产率的统计数据中不见踪影。" 近40年后,历史似乎正在重演。这一次,主角换成了生成式AI。 ## 惊人的发现:95%的AI投资零回报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尽管企业在生成式AI上投入了300到400亿美元,本报告发现95%的组织回报为零。"** 这不是危言耸听。研究团队审查了300多个公开的AI项目和公告,采访了50多名公司高管。他们对"成功的AI投资"的定义非常具体: - 已经超越了试点阶段 - 被实际部署到生产环境 - 在六个月后产生了可衡量的财务回报或显著的生产率提升 结果是:**只有5%的AI试点项目正在创造数百万美元的价值,而绝大多数项目仍停滞不前,对损益表没有任何可衡量的影响**。 ## 来自一线的失望之声 研究中的采访,揭示了企业高管们的真实感受: **"LinkedIn上炒得天花乱坠,好像一切都变了,但我们的实际运营中,根本性的东西一点没变。我们处理合同是快了点,但仅此而已。"** ——某中型制造公司首席运营官 **"我们今年看了几十个演示。可能一两个是真有用。剩下的要么是'套壳'(仅仅包装了现有技术),要么就是'科学项目'(离实际商业应用还很远)。"** ——某企业高管 这些评论,与硅谷的乐观叙事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科技媒体和投资者的话语体系中,AI正在"革命性地改变一切"。但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许多企业正在艰难地寻找AI的实际价值。 ## CEO信心骤降:从82%到49%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不是孤例。跨国咨询公司Akkodis的另一项调查显示: **对本公司AI实施策略"非常有信心"的CEO比例,已从2024年的82%骤降至今年的49%**。 这是一个惊人的下降——在短短一年内,CEO们的信心几乎腰斩。 Akkodis的分析认为,这些变化"可能反映了先前在数字化或AI项目上令人失望的结果、实施中的延迟或失败,以及对可扩展性的担忧。"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德纳(Gartner)的研究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CEO相信他们的首席信息官"精通AI"**。这意味着,许多企业在投资AI时,连内部的技术领导者都不确定自己在做什么。 ## 为什么AI没有兑现承诺? 从ChatGPT发布到现在,生成式AI的宏大叙事一直是:它将带来生产率的巨大飞跃,从而创造丰厚利润。 但现实是,这一幕似乎还没有发生。为什么? ### 1. 管理失误和实施方法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分野"似乎不是由模型质量或监管驱动的,而是由实施方法决定的"**。 一些最成功的AI投资,是由初创公司在工作流程的狭窄领域使用高度定制化的工具做出的。而那些不太成功的公司,"要么在构建通用工具,要么试图在内部开发能力"。 这让人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产率悖论"。当时,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管理失误限制了计算机带来的生产力效益。历史似乎在重演。 ### 2. AI的实际能力被高估 一位受访者的评论一针见血: **"它在头脑风暴和撰写初稿方面非常出色,但它记不住客户的偏好,也不会从以前的编辑中学习。它会重复同样的错误,每次会话都需要输入大量上下文。对于高风险的工作,我需要一个能够积累知识并不断改进的系统。"** 这揭示了生成式AI的一个根本局限:**它擅长模式匹配和内容生成,但缺乏真正的学习能力和上下文记忆**。 对于许多成熟企业而言,生成式AI(至少在目前的形式下)根本没有被吹嘘的那么神。 ### 3. 应用场景有限 休闲和酒店业、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护理行业——这些行业总共雇佣了大约5000万美国人,但它们看起来并不像是AI转型的直接候选者。 **生成式AI虽然引人注目,但在经济的许多领域中应用有限**。它可能对知识工作者有用,但对大量的体力劳动者、服务业从业者来说,影响微乎其微。 ## "影子AI经济":员工比公司更聪明? 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员工正在工作中使用他们的个人工具,如ChatGPT或Claude**。 报告将这种现象称为"影子AI经济"(shadow AI economy),并评论说"它带来的投资回报率往往优于雇主发起的项目"。 这意味着什么? - **个人使用AI的效果,可能好于企业级部署** - **自下而上的采用,可能比自上而下的推动更有效** - **简单的工具,可能比复杂的定制系统更实用** 这对那些投入数百万美元构建企业AI系统的公司来说,是一个讽刺的发现。 ## 历史的教训:J曲线和漫长的等待 经济史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具变革性的技术,也需要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用。 **詹姆斯·瓦特在1769年发明了蒸汽机。三十年后,英国大多数棉纺厂仍在使用水车提供动力**。直到19世纪初蒸汽火车发展起来,情况才改变。 **电力的普及也很缓慢,并没有立即带来全经济范围的生产率增长**。 **计算机的发展也遵循了同样的模式**。从1996年到2003年,美国整体经济的生产率增长终于提速,许多经济学家将其归因于信息技术的延迟效应。但随后,增长率又回落了。 经济学家将这种模式称为"J曲线": - **初期**:新技术具有颠覆性,难以融入现有工作方式,生产率可能下降 - **中期**: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技能和产品发展起来 - **后期**:生产率提高才会显现 今年早些时候,四位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美国制造业现在可能正处于AI"J曲线"的下降部分**。 多伦多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娜·麦克埃尔赫兰写道:**"AI不是即插即用的。它需要系统性的变革,而这个过程会带来摩擦,尤其是对老牌企业而言。"** ## 谁会是最终的赢家? 如果我们接受"J曲线"的理论,那么当前的失望只是暂时的。一旦"摩擦"被克服,生产率就会腾飞。 但问题是:**沿着曲线的旅程可能很漫长,因此很难预测谁将成为赢家和输家**。 在互联网商业化浪潮中,许多最终的赢家直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才出现: - **谷歌**成立于1998年,但直到2004年才上市 - **Facebook**直到2004年才创建 - **Airbnb**直到2008年才出现 这意味着,当前的AI热潮中,真正的赢家可能还没有出现。那些现在被热捧的公司,未必是最终的胜利者。 ## Sam Altman的警告:估值"高得离谱" 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报告引发关注的同一周,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在一次与记者的晚宴上表示: **目前的估值"高得离谱"(insane),并在15秒内三次使用了"泡沫"(bubble)一词**。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当AI领域最核心的玩家之一都在警告泡沫时,投资者应该保持警惕。 随后,英伟达、Meta和Palantir等高估值的AI相关股票出现了下跌。虽然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但市场情绪的变化是明显的。 ## 少数成功案例:定制化和后台运营 公平地说,并非所有AI投资都失败了。研究报告也指出了一些成功案例: **1. 针对后台运营的定制化工具** 报告强调:"这些早期结果表明,有学习能力的系统,如果针对特定流程,确实可以带来真正的价值,甚至无需进行重大的组织结构调整。" **2. 营销和客户关系** 一些公司报告称"通过自动化外联和智能跟进系统,提高了客户保留率和销售转化率"。 **3. 初创公司的狭窄应用** 最成功的AI投资,往往来自初创公司在工作流程的狭窄领域使用高度定制化的工具。 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点是:**专注、定制、具体**。而那些试图用AI"革命性地改变一切"的项目,往往失败。 ## 学术研究 vs 商业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学术证据支持AI的有效性: - **202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家发现**,在一项随机试验中,接触ChatGPT的参与者能更快地完成"专业写作任务",写作质量也有所提高 - **其他研究团队发现**,使用GitHub Copilot的程序员,以及使用专有AI工具的客户支持代理,都获得了生产率提升 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个人层面的生产率提升,没有转化为公司层面的利润增长?** 可能的原因包括: 1. **测量问题**:个人生产率提升容易测量,但公司整体效益难以量化 2. **规模问题**:个人工具的效果,可能无法扩展到企业级应用 3. **协调问题**:即使每个人都更高效,如果协调成本增加,整体效益可能下降 4. **替代效应**:AI提升了某些任务的效率,但可能创造了新的瓶颈 ## 媒体实验室的"沉默"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在最初一轮新闻报道之后,**有消息称,与许多科技公司有联系的媒体实验室正在悄悄限制对该报告的访问**。 《纽约客》的作者约翰·卡西迪表示,他留给该组织公关办公室和两位报告作者的信息都石沉大海。 这引发了一些猜测:是否有来自科技公司的压力?报告是否触及了某些敏感的商业利益? 无论如何,这种"沉默"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如果研究结论是错误的,为什么不公开反驳?如果是正确的,为什么要限制访问? ## 对投资者的启示 《纽约客》文章的结尾,给出了一个审慎的建议: **"那些仍在AI热潮中乘风破浪的投资者,现在兑现一部分筹码或许是明智之举。"** 这不是说AI没有未来,而是说: 1. **当前的估值可能过高**,不反映实际的商业价值 2. **真正的赢家可能还没有出现**,就像互联网泡沫后的谷歌和Facebook 3. **从炒作到现实需要时间**,可能是5年、10年甚至更长 4. **风险和不确定性很高**,分散投资和适时退出是明智的 ## 结语: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韵 罗伯特·索洛在1987年提出的"生产率悖论",持续了十多年才得到解决。 现在,我们可能正面临一个新的悖论:**AI无处不在,但利润无处可寻**。 历史告诉我们,这个悖论最终可能会被解决。新技术需要时间来发挥其潜力,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技能和商业模式。 但历史也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充满了失败和泡沫。那些在互联网泡沫中幸存下来的公司,往往不是最早的、最热门的,而是最有耐心的、最务实的。 对于AI,或许也是如此。 **300亿美元的投资,95%零回报**——这不是AI的终结,而可能只是一个漫长旅程的开始。 但对于那些期待快速回报的投资者和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清醒的提醒:**炒作和现实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纽约客原文 The AI Profits Drought and the Lessons of History MIT媒体实验室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官网 #AI #MIT研究 #Sam Altman #企业级AI #商业价值 #技术泡沫 #投资回报率 #生产率悖论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