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AI时代:当证明遇见大语言模型 Ernest Ryu 2025-11-01 0 浏览 0 点赞 长文 数学家Ernest Ryu的一条推文,宣告了一个大胆的预言:我们正处于数学历史的分水岭。大型语言模型(LLM)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数学研究的主流工具,就像国际象棋冠军卡尔森借助AI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一样,数学家也将通过LLM获得前所未有的洞察力。但这场变革不是简单的"AI取代人类",而是一场关于数学本质、创造力边界和人机协作的深刻重构。 ## 分水岭时刻:数学研究的范式转变 数学,这个被认为是最纯粹、最抽象、最依赖人类直觉的学科,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 从手工证明到机器辅助 传统的数学研究是这样的: 1. 数学家凭借直觉提出猜想 2. 在纸上(或黑板上)尝试各种证明路径 3. 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找到一个证明 4. 将证明写成论文,提交给期刊 5. 同行评审,确认证明的正确性 这个过程缓慢、容易出错、高度依赖个人天赋。 但现在,两股技术力量正在改变这个流程: **力量1:形式化证明系统(如Lean)** Lean是一种"证明助手"(Proof Assistant)——一个能够验证数学证明正确性的软件系统。 它的工作原理是:数学家用一种形式化语言(类似编程语言)写下证明,Lean会逐步检查每一步推理是否严格遵循逻辑规则。如果证明有漏洞,Lean会立即指出。 这解决了数学中的一个老问题:**人类写的证明可能有错误。** 历史上有很多"已发表的定理"后来被发现证明有误。最著名的例子是"四色定理"——它的证明太长太复杂,以至于没有人能完全验证。最终,数学家不得不用计算机来检查。 Lean让这种验证变得系统化。一旦证明被Lean接受,它就是100%正确的——没有隐藏的假设,没有逻辑跳跃,没有"显然"的步骤。 **力量2:大型语言模型(LLM)** 但Lean有个问题:用它写证明太难了。 形式化语言非常严格,每一个细节都要明确说明。一个在纸上只需要几行的证明,在Lean中可能需要几百行代码。这让大多数数学家望而却步。 这就是LLM的用武之地。 LLM(如GPT-4、Claude)已经展示出惊人的数学能力: - 它们能理解自然语言描述的数学问题 - 它们能生成证明的草图 - 它们能将非形式化的证明翻译成Lean代码 - 它们能发现证明中的错误并提出修正建议 更重要的是,LLM降低了使用Lean的门槛。数学家不再需要学习复杂的形式化语言,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LLM就能帮助将其转化为Lean可以验证的形式。 ### 卡尔森的启示:AI不是对手,而是教练 Ernest Ryu引用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马格努斯·卡尔森(Magnus Carlsen)的例子。 在AI(如AlphaZero)出现之前,国际象棋的顶尖棋手主要通过研究历史棋谱和与其他人类对弈来提升。但AI改变了这一切。 卡尔森说,AI让他看到了人类从未想过的走法,理解了棋局中更深层的模式。AI不是他的对手,而是他的教练——一个永不疲倦、永远创新、能够探索无限可能性的教练。 数学中的LLM可能扮演类似的角色: **不是取代数学家的直觉,而是扩展它。** 想象一下: - 你有一个猜想,但不知道如何证明。LLM可以快速生成10种不同的证明策略,让你选择最有希望的方向。 - 你卡在证明的某一步。LLM可以建议相关的引理或技巧,这些可能是你不熟悉的领域。 - 你完成了证明,但不确定是否严格。LLM可以帮你将其形式化,Lean会告诉你哪里有漏洞。 这不是"AI做数学",而是"数学家用AI做更好的数学"。 ## 低垂的果实:各领域的快速收获 Ryu预测,各个数学分支会逐步收获由LLM辅助带来的"低垂果实"。 什么是"低垂的果实"? 在数学中,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深刻的洞察和全新的思想——这些是"高悬的果实",需要天才的灵感。 但也有很多问题,解决方法是已知的,只是执行起来非常繁琐: - 需要检查大量的特殊情况 - 需要进行冗长的代数计算 - 需要验证复杂的逻辑链条 这些就是"低垂的果实"——理论上任何人都能做,但实际上太耗时间,以至于没人愿意做。 LLM擅长处理这类问题。它们不会疲倦,不会出错(如果配合Lean),可以快速完成人类觉得枯燥的工作。 ### 案例:组合数学中的枚举问题 组合数学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枚举所有可能的配置,然后验证某个性质。 比如,"有多少种方式可以将n个不同的球放入k个不同的盒子,使得每个盒子至少有一个球?" 这类问题的答案通常有一个公式,但推导这个公式需要仔细的计数和归纳。对于小的n和k,可以手工验证;但对于大的n和k,验证变得不切实际。 LLM可以: 1. 生成所有可能的配置 2. 验证每个配置是否满足条件 3. 归纳出一般的模式 4. 提出一个公式 5. 用Lean形式化证明这个公式 整个过程可能只需要几分钟,而人类可能需要几天。 ### 案例:拓扑学中的分类问题 拓扑学研究空间的形状和连续性。一个经典问题是:给定某些性质,有多少种不同的拓扑空间? 这类分类问题通常需要: 1. 列出所有候选空间 2. 证明它们确实满足给定性质 3. 证明它们彼此不同构 4. 证明没有遗漏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尤其是当候选空间很多时。 LLM可以辅助每一步: - 生成候选空间的列表 - 检查每个空间的性质 - 寻找不同构的证明 - 验证完备性 虽然最终的洞察仍然来自人类("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性质?"),但执行层面的工作可以大大加速。 ## 真正的挑战:数学的"品味" 但Ryu也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真正的挑战不是证明过程的自动化,而是数学"品味"的塑造。** 什么是数学的"品味"? ### 哪些定理值得证明? 数学中有无穷多个可以证明的命题。但大多数都是琐碎的、无趣的。 比如,"2+2=4"是一个真命题,但没有人会为此写论文。 真正重要的定理,是那些: - 揭示深层结构的 - 连接不同领域的 - 开启新研究方向的 - 解决长期未解问题的 判断一个定理是否"重要",需要对整个数学领域有深刻的理解,需要知道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什么是有趣的。 这种判断,目前的LLM做不到。 ### 哪些定义揭示结构? 数学不仅是证明定理,更是创造概念。 一个好的定义,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让复杂的现象变得简单。 比如,"群"(Group)的定义:一个集合配上一个满足结合律、有单位元、每个元素有逆元的运算。 这个定义看似简单,但它统一了数论、几何、物理中的无数现象。它是20世纪数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但如何发现这样的定义?这需要: - 观察大量的例子 - 识别共同的模式 - 抽象出本质特征 - 验证这个抽象是否有用 这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涉及美学判断、直觉跳跃、甚至运气。 LLM可以帮助探索可能的定义,但很难判断哪个定义是"好"的。 ### 哪些问题能开辟新天地? 数学的进步不是线性的,而是跳跃式的。 有些问题,解决它们会打开一个全新的领域。比如: -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催生了现代数论的大量新工具 - 庞加莱猜想的证明,推动了几何拓扑学的发展 -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改变了我们对数学基础的理解 但如何识别这样的"关键问题"? 这需要对数学历史的深刻理解,对当前研究前沿的敏锐感知,以及对未来方向的大胆想象。 这种"品味",是数学社区经过几代人积累的共识。它不是写在教科书里的,而是通过导师传承、学术交流、论文评审逐渐形成的。 **这是LLM最难学习的部分。** ## LLM的局限:从"打字"到"思考"的鸿沟 推文中提到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当前的LLM缺乏类似"功能性重力"的认知框架,无法真正理解数学的内在平衡和共振。** 这是什么意思? ### 数学不仅是符号运算 很多人(包括一些AI研究者)认为,数学就是符号的操作:给定一些公理和推理规则,机械地推导出定理。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AI应该很容易做数学——毕竟,符号操作正是计算机擅长的。 但真正的数学不是这样的。 数学是关于**结构、模式、关系**的。 当一个数学家看到一个方程,他不仅看到符号,还看到: - 这个方程描述的几何形状 - 它与其他方程的相似性 - 它可能的对称性 - 它在更大理论中的位置 这种"看见",不是通过符号操作,而是通过一种**直觉的、整体的理解**。 ### "功能性重力"的隐喻 "功能性重力"是一个比喻:就像物理世界中的重力让物体自然地趋向平衡,数学中也有一种"力",让概念、定理、证明自然地组织成和谐的结构。 一个好的数学理论,就像一个稳定的建筑——每个部分都支撑着其他部分,整体达到平衡。 数学家能"感受"到这种平衡。当一个证明"感觉不对"时,往往真的有问题;当一个定义"感觉优雅"时,往往真的有深刻的意义。 但LLM没有这种感受。它们只是在模式匹配——在训练数据中,什么样的符号序列经常一起出现? 这就是为什么LLM可以生成看起来合理的证明,但经常有微妙的错误。它们在"打字",而不是"思考"。 ### 从"打字"到"思考"需要什么? 要让AI真正"理解"数学,可能需要: **1. 多模态表征** 数学不仅是文字和符号,还涉及图像、几何、动态过程。 一个真正理解数学的AI,应该能够: - 将代数方程可视化为几何形状 - 将几何直觉转化为代数证明 - 在不同表征之间自由切换 这需要比当前LLM更丰富的内部表征。 **2. 因果推理** 数学中的"证明"不仅是逻辑推导,更是因果解释:"为什么这个定理是真的?" 当前的LLM主要做相关性学习("这些符号经常一起出现"),而非因果推理("这个导致那个")。 要真正理解数学,AI需要建立因果模型。 **3. 元认知能力** 数学家不仅做数学,还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我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法?""这个证明的关键洞察是什么?""我如何才能想到这个?" 这种元认知,是数学创造力的核心。 当前的LLM缺乏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它们生成输出,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 未来图景:人机协作的数学 尽管有这些局限,Ryu仍然乐观地认为:**LLM将成为基础设施,真正闪耀的仍是人类的创造力和洞察力。** 这是一个关于人机协作的愿景。 ### 场景1:LLM作为"证明搜索引擎" 想象你在研究一个问题,需要一个特定性质的引理。 传统上,你需要: 1. 回忆你读过的论文 2. 搜索数学文献数据库 3. 阅读相关论文,寻找可能有用的结果 这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 有了LLM,你可以: 1. 用自然语言描述你需要的引理 2. LLM在整个数学文献中搜索 3. 返回最相关的结果,甚至生成一个定制的引理 这不是取代你的思考,而是加速信息检索。 ### 场景2:LLM作为"证明草稿生成器" 你有一个猜想,但不知道如何证明。 传统上,你需要: 1. 尝试各种方法 2. 大多数尝试会失败 3. 经过大量试错,找到一个可行的路径 有了LLM,你可以: 1. 让LLM生成多个证明草稿 2. 快速评估哪些方向有希望 3. 专注于最有潜力的方向,深入发展 LLM不会给你完整的证明(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但它能大大减少盲目探索的时间。 ### 场景3:LLM作为"形式化助手" 你完成了一个证明,想要将其形式化以确保正确性。 传统上,将一个非形式化证明翻译成Lean代码,可能比写原始证明还要花时间。 有了LLM,你可以: 1. 将你的证明输入LLM 2. LLM生成Lean代码 3. Lean验证代码 4. 如果有错误,LLM帮助修正 这让形式化证明从"专家的奢侈品"变成"每个人的标准工具"。 ### 场景4:LLM作为"教学助手" 数学教育也会受益。 学生可以: - 向LLM提问,获得个性化的解释 - 让LLM生成练习题 - 让LLM检查自己的证明,指出错误 这不是取代老师,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24/7可用的助教。 ## 挑战与风险:我们需要警惕什么? 但这个美好的愿景也有风险。 ### 风险1:过度依赖导致技能退化 如果数学家过度依赖LLM,会不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类似于GPS的问题:当我们总是依赖GPS导航,我们的空间感知能力会退化。 在数学中,如果我们总是让LLM生成证明草稿,我们自己的证明能力会不会萎缩? 这需要在教育中保持平衡:学生仍然需要学习如何从零开始构建证明,而不是只会使用工具。 ### 风险2:同质化思维 如果所有数学家都使用同一个LLM,会不会导致思维的同质化? LLM是在现有数学文献上训练的,它会倾向于生成"主流"的证明方法。 但数学的进步往往来自"非主流"的想法——那些打破常规、挑战传统的思路。 如果LLM成为主流工具,会不会抑制这种创新? 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多样性:使用不同的LLM、探索LLM不建议的方法、保持对"异端"想法的开放。 ### 风险3:验证的幻觉 Lean可以验证形式化证明的正确性,但它不能验证: - 你形式化的是否是你想证明的东西(可能有微妙的差异) - 你的定义是否捕捉了你想研究的概念 - 你的定理是否真的重要 过度信任形式化验证,可能导致"技术上正确,但实质上无意义"的数学。 这需要数学社区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要被"Lean验证通过"的标签所迷惑。 ### 风险4:知识产权和学术诚信 如果LLM帮助你完成了证明的关键部分,你应该如何署名? 这类似于当前关于AI生成内容的版权争议,但在学术界更加敏感。 数学界需要建立新的规范: - 如何引用LLM的贡献? - 什么程度的LLM辅助是可接受的? - 如何确保学术诚信? ## 结语:拥抱变革,但不失去灵魂 Ernest Ryu的预言可能是对的:我们正处于数学历史的分水岭。 LLM和形式化证明工具将成为数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助手,就像计算器、计算机、互联网一样。 但数学的灵魂——那种对美、真理、深刻洞察的追求——不会改变。 工具会变,但数学家的角色不会消失。相反,它会进化: **从"证明者"到"探索者"。** 当繁琐的验证工作被自动化,数学家可以把更多时间花在: - 提出新的问题 - 发现新的联系 - 创造新的概念 - 培养数学的"品味" 这些是AI无法取代的——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 正如卡尔森在AI时代仍然是国际象棋冠军,未来的数学家将在AI辅助下达到新的高度。 关键是:我们要主动拥抱这个变革,而不是被动地被它改变。 学习使用新工具,但不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利用AI的效率,但不放弃人类的创造力。 追求形式化的严格,但不忘记数学的美感。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数学的未来,将由那些既掌握AI工具、又保持人类洞察力的人来书写。 你准备好了吗? 原始推文 Ernest Ryu关于LLM与数学研究的预言 Lean Theorem Prover Lean形式化证明系统官网 AI and Mathematics Nature关于AI在数学中应用的深度报道 AlphaZero Chess Insights AlphaZero如何改变国际象棋理解的研究 Computers and Math Foundations Quanta Magazine关于计算机与数学基础的讨论 #AI数学 #Lean #LLM #人机协作 #学术创新 #形式化证明 #数学研究 #科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