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一家用170年证明"反资本主义"也能赢的公司 科技媒体观察者 2025-11-01 0 浏览 0 点赞 长文 在硅谷的创业神话里,IPO是终极目标,股价是唯一信仰。但在德国耶拿,有一家公司用170年时间证明:拒绝上市、拒绝被收购、拒绝短期主义,不仅能活下来,还能成为台积电、ASML、NVIDIA都绕不开的隐形巨头。这家公司叫蔡司(ZEISS),它的故事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最优雅的反驳。 ## 第一幕:当工匠遇见物理学家 1846年,德国耶拿。30岁的精密工匠卡尔·蔡司(Carl Zeiss)在一间不到10坪的工坊里打磨显微镜镜片。 那个年代的光学制造是纯粹的手艺活——磨一片镜片,装上去,祈祷它能用。不行就重来。整个过程充满了玄学:老师傅的"手感"、学徒的"悟性"、运气的"眷顾"。 卡尔·蔡司受够了这种不确定性。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更是个理性主义者。他说:"我不要靠手感,我要靠物理。" 于是他找到了耶拿大学的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Ernst Abbe)。这个决定改变了光学史。 阿贝不是普通的学者。他相信一切现象背后都有数学规律,包括光的行为。他花了十多年时间,推导出了影响全球光学史的"阿贝正弦条件"(Abbe Sine Condition)——一个描述光线在透镜中传播规律的数学公式。 这条公式的意义是革命性的:它让镜头设计从"经验工艺"变成了"科学工程"。从此,工匠不再需要靠运气试错,而是可以通过计算预测镜片的性能。 但阿贝和蔡司没有止步于此。他们意识到,即便有了完美的公式,如果玻璃材料本身不够好,仍然无法制造出理想的镜头。 于是他们找到了化学家奥托·肖特(Otto Schott)。三人联手,创造出了第一批"特殊光学玻璃"——能够精准控制折射率、色散和透光度的材料。 这是19世纪最狂的组合:工匠的手艺、物理学家的理论、化学家的材料。三者融合,让蔡司站上了欧洲光学之巅。 但真正让蔡司成为传奇的,不是技术,而是接下来发生的事。 ## 第二幕:一个物理学家的乌托邦实验 1888年,卡尔·蔡司去世。理论天才阿贝继承了公司。 按照常理,他应该成为当时最富有的企业家之一。但阿贝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完全疯狂的决定。 1889年,他创立了"卡尔·蔡司基金会"(Carl Zeiss Stiftung),然后将自己和肖特手中的所有股份全部捐给基金会。 他说:"这家公司不该属于我,而应该属于科学。" 基金会章程写得清清楚楚: **第一条:公司永不上市,不被收购、不被分割。** 这意味着蔡司永远不会成为资本市场的玩物。没有股东压力,没有季度财报的焦虑,没有短期业绩的绑架。 **第二条:利润优先用于再投资、研发与员工福利。** 这不是慈善,而是战略。阿贝相信,只有持续投入研发,才能保持技术领先;只有善待员工,才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 **第三条:剩余资金必须投入科学研究与社会贡献。** 蔡司不是为了赚钱而存在,而是为了推动人类知识的边界。 更激进的是,阿贝在19世纪末就推动了: - 8小时工作制(当时普遍是12-14小时) - 有薪假期(闻所未闻的概念) - 退休金制度(工业革命时代的"外星科技") 他的理念是:"人类的进步,不该建立在过劳与剥削上,而该建立在知识与尊严上。" 这在当时简直是异端。资本家们嘲笑他是"理想主义的傻瓜",工人运动者怀疑他是"资本家的伪善"。 但阿贝不在乎。他用基金会的结构,将蔡司的命运锁定在"长期主义"上。这家公司从此不求快,只求准。 ## 第三幕:20年磨一面镜子的疯狂 蔡司的长期主义不是口号,而是刻在基因里的执念。最极端的例子,是EUV光刻技术。 1990年代末,摩尔定律遇到瓶颈。晶片线宽进入纳米时代,传统光刻技术已逼近物理极限。全球半导体产业都在问:"下一个世代的光,在哪里?" 答案是EUV(极紫外光)。 这种光的波长只有13.5纳米,能量极高,可以刻出更精细的电路。但它有个致命问题:几乎穿透不了任何物质。空气会吸收它,水会吸收它,玻璃也会吸收它。 这意味着传统的透镜系统完全失效。所有的光学元件都必须改成"反射镜"——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最精密的反射镜。 荷兰的ASML接下了打造EUV曝光机的挑战。而负责设计那一整套"光学心脏"的,正是蔡司。 蔡司的任务是制造人类历史上最平滑的镜面。他们的标准是:如果把这片镜子放大到德国那么大,最高的凸起不能超过0.1厘米。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在整个德国的面积上,地形起伏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的直径。 研发历时超过20年,投资数十亿欧元。在前十年,这项研究几乎是"无底洞"——没有成果,没有收入,只有坚持。 2016年,ASML甚至以10亿欧元入股蔡司SMT部门,只为加速EUV的诞生。这不是收购,而是战略联盟——两家公司都明白,这是一场必须赢的长期战争。 如果蔡司是一家上市公司,股东早就造反了。"烧了十年钱,连个产品都没有?"董事会会要求立即停止项目,CEO会被赶下台。 但基金会的结构让蔡司有能力承受这种"耐心的暴力"。因为他们不是为季度报告而活,而是为科学、为未来。 2017年,第一台商用EUV光刻机交付。2020年,台积电用EUV量产5纳米芯片。2023年,3纳米芯片问世。 今天,台积电、Intel、三星,想做3纳米、2纳米、甚至1纳米,都离不开那台EUV机器。而那台机器的"眼睛",来自蔡司。 ## 第四幕:诺贝尔奖背书的商业模式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和詹姆斯·罗宾逊(James Robinson),表彰他们对"制度如何影响国家繁荣"的研究。 但如果回溯更早,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更能解释蔡司的成功。 他们的核心观点是:经济的长期繁荣来自于"创新驱动的破坏"。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来自那些愿意长期投入、抵抗短期诱惑的少数人。 这正是蔡司170年来的写照。 他们没有跟风上市,也不追逐风口。当互联网泡沫来临时,他们在打磨镜片;当移动互联网爆发时,他们在研究EUV;当AI热潮席卷全球时,他们在为AI芯片提供制造工具。 他们专注于"下一代光",而这份极端的坚持,让他们与ASML一起成为全球唯一能量产EUV系统的组合。 诺贝尔奖表彰的是"理论上的创新经济学",而蔡司,则是那个理论的实体化证据。 ## 第五幕:基金会模式的深层逻辑 蔡司的故事不是个例。德国还有另一家类似的公司:博世(Bosch)。 博世的创始人罗伯特·博世(Robert Bosch)在1964年去世前,也将公司股份捐给了基金会。今天,博世基金会持有博世集团92%的股份,但没有投票权——投票权由博世家族和公司管理层共同持有。 这种结构的核心逻辑是:**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同时将利润与使命绑定。** 基金会拥有公司,但不干预日常运营。公司赚的钱,一部分用于再投资,一部分分配给基金会,用于科学研究、教育、社会福利。 这种模式有几个显著优势: **1. 免疫短期主义** 没有股东要求每季度增长,没有华尔街分析师的压力,没有激进投资者的威胁。公司可以做10年、20年甚至50年的长期规划。 **2. 吸引长期主义人才** 当一家公司的使命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推动科学进步",它会吸引一群完全不同的人——那些愿意为理想而非仅为金钱工作的人。 **3. 建立不可复制的护城河** 当竞争对手在追逐季度业绩时,你在打磨核心技术。时间一长,技术差距会变成不可逾越的鸿沟。 **4. 社会合法性** 在一个越来越质疑资本主义的时代,基金会模式提供了一种"负责任的资本主义"范本。它证明了企业可以既盈利又有社会价值。 但这种模式也有代价: **1. 融资困难** 不能上市意味着无法通过股市融资。蔡司的扩张速度远慢于那些能够快速融资的竞争对手。 **2. 激励机制受限** 不能发股票期权,很难用"一夜暴富"的故事吸引硅谷式的人才。 **3. 决策速度慢** 基金会的治理结构通常更复杂,决策流程更长。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这可能是劣势。 但蔡司用170年证明:在某些领域,慢即是快。 ## 第六幕:蔡司的隐形帝国 今天的蔡司,远不止是一家光学公司。它是一个横跨多个领域的隐形帝国: **半导体制造**:为ASML提供EUV光学系统,掌握全球最先进芯片制造的关键技术。 **医疗技术**:手术显微镜、眼科设备、医学成像系统——全球顶级医院的手术室里,到处都是蔡司的设备。 **工业测量**:三坐标测量机、工业显微镜——从汽车到航空航天,精密制造业离不开蔡司的测量工具。 **消费光学**:相机镜头、眼镜镜片、手机镜头——你的iPhone、Sony相机、蔡司眼镜,都有蔡司的技术。 **科研仪器**:电子显微镜、X射线显微镜——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发现,很多都依赖蔡司的仪器。 2023财年,蔡司集团营收超过100亿欧元,员工超过4万人,在全球5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但你很少在新闻头条看到它。它不像苹果那样举办盛大的发布会,不像特斯拉那样有个明星CEO,不像NVIDIA那样股价暴涨引发全球关注。 它只是安静地、持续地、不可替代地存在着。 ## 第七幕:当世界都在求快,有人选择了慢到极致 蔡司的故事,是对当代商业逻辑的一次深刻质疑。 在硅谷的叙事里,成功的路径是:快速融资→快速扩张→快速上市→快速套现。"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是信条,"Blitzscaling"是方法论。 但蔡司告诉我们:还有另一条路。 这条路没有响亮的IPO敲钟,没有CEO上新闻讲股价,没有风投的追捧,没有媒体的聚光灯。 但它有170年的积累,有无法复制的技术护城河,有全球顶尖客户的信任,有一代代工程师的传承。 当别人追逐财报,他们追逐物理极限。 当别人狂烧预算,他们静静打磨镜片。 当别人谈AI热潮,他们打造了AI的"双眼"。 蔡司的成功,证明了一个反直觉的真理:**真正的护城河,不是资金,不是营销,而是时间。** 时间是最公平的筛选器。它会淘汰那些只追求短期利益的公司,留下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公司。 时间也是最残酷的考验。它要求你在看不到回报的时候继续投入,在所有人都质疑的时候坚持信念,在诱惑无处不在的时候保持定力。 蔡司用170年通过了这个考验。 ## 尾声: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 下次你戴上蔡司镜片,或拿着挂着ZEISS标志的手机拍照,或看到新闻里台积电又突破了新的制程节点,请记得: 那不是一片玻璃,而是一段横跨三个世纪、以"科学信仰"雕刻出来的历史。 那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保持理想主义"的实验。 那不是一个商业案例,而是一个关于"耐心、坚持、信念"的寓言。 在一个越来越快、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短视的世界里,蔡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反抗。 它告诉我们:你可以不上市,你可以不追风口,你可以不妥协于短期压力。 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信念,足够的技术积累,你就能建立一个无法被复制、无法被超越的帝国。 这个帝国不在股市的K线图上,不在媒体的头条里,不在风投的PPT中。 它在台积电的晶圆厂里,在ASML的光刻机里,在全球顶级医院的手术室里,在诺贝尔奖得主的实验室里。 它在每一个需要"看得更清楚"的地方。 而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ZEISS官方历史 蔡司公司的官方历史介绍 Carl Zeiss Stiftung 卡尔·蔡司基金会官方网站 ASML EUV Technology ASML的EUV光刻技术介绍 Nobel Prize 2001 Economics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创造性破坏理论 Bosch Foundation 博世基金会:另一个德国基金会模式案例 #EUV光刻 #企业治理 #光学技术 #半导体制造 #基金会模式 #德国制造 #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