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味":当代职场青年的生存困境与无声抵抗 社会观察 2025-10-31 0 浏览 0 点赞 长文 ## 当疲惫成为一种"保护色" 在北京国贸的写字楼里,在杭州互联网公司的工位上,在成都高校的办公室内,一种被称为"班味"的气质正在蔓延。 它不是某种具体的味道,而是一种可被感知的状态——疲惫的眼神、僵硬的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单调的着装、低迷的情绪。当你在地铁上一眼就能认出谁是"上班族",当你发现镜子里的自己越来越像办公室里的同事,"班味"已经悄然附体。 一篇发表于《中国青年研究》的学术论文,首次系统性地解构了这个现象。研究者通过对16位"身带班味"的职场人深度访谈,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所谓"班味",本质上是年轻人在高压工作环境下的一种"弱者武器"——一种无声的、日常的、非对抗性的生存策略**。 --- ## 谁在散发"班味"? 研究样本勾勒出了"班味"群体的精准画像: - **年龄段**:28-40岁,职场中坚力量 - **教育背景**:本科及以上学历,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 - **工作年限**:5-10年,褪去新人青涩,积累足够疲惫 - **收入水平**:月薪6000-12000元,生活不窘迫但压力不小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群体特征:他们不是职场底层,不是学历不足,不是能力欠缺。恰恰相反,**他们是社会期待中的"成功者",却在成功的路上失去了生气**。 --- ## "班味"的五种症状 ### 症状一:疲态面具——凝固化的职业表情 **临床表现**:眼神迷离涣散,面部肌肉僵硬,嘴角很少自然上扬,黑眼圈成为标配。 一位大学老师的自述极具代表性: > "别人眼中的我学历高、工作体面、收入稳定,但工作几年来,每个工作日的早晨都情绪低落,即使梳洗完毕仍然打不起精神,眼神迷离,黑眼圈严重,就是霜打的茄子。到了单位后也不爱笑,当然不光我自己,周围的同事跟我差不多。" 一位初中老师的困惑更具撕裂感: > "我有令人艳羡的寒暑假,压力不大啊,但工作中的我精神涣散,到了办公室就耷拉个脸,别人找的时候我总是皱着眉头,仿佛要了'老命'一般。上课时对待学生也是不苟言笑,给人以距离感,这其实对学生是不友好的,我经常反思,但无济于事。" **"疲态面具"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身体的诚实反应**。当工作消耗超过恢复速度,疲惫就会写在脸上,成为一种无法掩饰的职业标记。 ### 症状二:机械复制——程式化的肢体动作 **临床表现**:长期重复性工作导致肢体动作僵化,行走姿态局促,固定坐姿不变,甚至出现"无意识性"行为。 一位基层公务员的日常: > "上班后先把电脑打开,处理前一天的邮件,然后整理工作台账,几乎不离开座位,累的时候就趴在工位上小憩一会,醒来后继续复刻未完成的资料,整天都是如此。" 一位国企员工的身体账单: >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整理办公室内务,随后开每天一次的工作例会(同事们都在玩手机),紧接着就是整天盯着电脑,处理部门业务。手指的关节弯曲了,颈椎、腰间盘也变得不是太好,走几步路总是气喘吁吁的,职业病异常严重。" **身体记住了工作的节奏,也记住了工作的伤害**。当动作变成程序,人也就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 ### 症状三:话术模板——简约化的沟通语言 **临床表现**:言谈充斥职场术语和套话,"好的""收到""没问题"成为标准回复,线上沟通取代线下交流,人与人之间隔着厚厚的"沟通壁垒"。 一位装修公司设计师的观察: > "同事之间几乎不说话,遇到后也只是简单点个头或是职业'假'笑,上班后待在自己的工位上,有什么事情会在群里说一声,领导布置工作会象征性地回个好的、收到,唯有下班后大家才会面带喜色地说'走了',私人关系不温不火,很少走动。" 一位高校博士的疏离感: > "我们同事文化程度相似,交流却不多,各忙各的,平时也是点头之交,到现在都不知道单位有几个人。领导整天在工作群发各种信息,我都懒得回,给屏蔽了,职场氛围冷淡得很,我只想干自己的工作,其他事情不想也不愿过问。" **语言的简化,本质上是情感的撤退**。当沟通只剩下功能性,人际关系也就只剩下工具性。 ### 症状四:身份标识——符号化的着装风格 **临床表现**:放弃个性化穿搭,衣柜变成"上班族制服"仓库,颜色以黑白灰为主,款式简单到可以闭着眼睛搭配。 一位高校辅导员的衣柜: > "POLO衫、T恤衫、黑西裤、牛仔裤、皮鞋、运动鞋,买衣服的时候都是买两件,而且颜色也差不多,给外人的感觉是天天穿一样的衣服,同事经常笑我是不是从来没洗过衣服,我总是笑而不语,懒得解释,其实穿的都是干净的衣服。" 一位图书馆员工的双重衣柜: > "我有两个衣柜,一个里面衣服很多,只是上班的时候从来没有穿过。另一个里面放了上班穿的服装,平底鞋、过膝裙、羊毛衫、大衣等,涵盖一年四季,风格异常单调,可以说没有任何特点,但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来是上班族。" **着装的标准化,是自我表达的放弃**。当衣服不再是"我是谁"的宣言,而只是"方便上班"的工具,个性就被收进了那个永远不打开的衣柜。 ### 症状五:躺平迷雾——内耗化的工作态度 **临床表现**:缺乏热情和动力,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仅满足于完成基础任务,职业规划不明确,时常自我怀疑。 一位房产销售的"看淡": > "前几年房子好卖,每个月的收入都不低,但是近年来房产低迷,我的业绩差得可怜,这种状态还将持续下去,我也看得淡了,任务虽然多,但我卖几套是几套,环境在这,大不了辞职送外卖,干什么不是吃饭呢。" 一位重点中学英语老师的"躺平": > "平时的考核压力不小,每次考试总会看到班级学生的排名情况,心理负担很大,开始我也是很看重这些的,现在彻底'躺平'了,态度也不是不上心,就是看淡了考核,把代的课上好,及时处理学生的疑问,做好自己,不再为虚名而忙碌。" **"躺平"不是不努力,而是不再为不可控的结果而内耗**。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 ## "班味"从何而来?五种社会病因 研究者引用了詹姆斯·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中的经典论述: > "东南亚农民试图与从他们身上榨取劳动、食物、税收、租金和利益的那些人之间进行平白无奇却持续不断的斗争,这些相对弱势群体的日常斗争武器包括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等形式,避免了公开的集体抵抗的风险。" **职场青年的"班味",与东南亚农民的消极抵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不是公开的反抗,而是日常的、微小的、持续的"不配合"。 ### 病因一:社会加速——永远在追赶的焦虑 现代社会的科技、变迁和生活步调全面加速,个体始终处于"追赶规则"状态。 一位外卖员的疲于奔命: > "学历贬值和社会变化的速度太快了,公司给我们规定了送货时间,我们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电动车骑坏好几辆了,就怕外卖延迟被客户投诉。这种工作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工作态度,平时同事之间的交流也不多,我干我的,他干他的,就像陌生人一样。" 一位央企部门负责人的荒诞时刻: > "单位的生活节奏快,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除去单纯的业务活动之外,还有比较多的额外工作,如考核台账、学习记录等,甚至晚上10点发通知,早上8点就要交材料,你说可不可笑。" **当社会的加速度超过人的承受力,焦虑就成为常态,"班味"就成为应激反应**。 ### 病因二:工作内卷——从努力到倦怠的异化 在资源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青年通过无休止的努力来获取更优质的资源。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形势复杂的修罗场内,他们由"内卷"异化为"倦怠"。 一位外企管理层的"表率"困境: > "我在单位加班加点是常态,大家都在拼命干活,画图纸、做表格、跑业绩,就连下班都不闲着,还要给客户发信息,咨询业务办理情况。我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上来的,下面的人都盯着呢,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毕竟要做'表率'嘛。" 一位网络主播的昼夜颠倒: > "这一行其实很难干,要想方设法地维护账号热度,一天不更新就可能掉粉,而且视频得新颖,才能吸引网民关注。我每天绞尽脑汁去设计作品编排,夜里三四点才下播,导致昼夜颠倒,内分泌严重失调,实在是累啊。" **内卷的本质是零和博弈,所有人都在更努力,但没有人更幸福**。 ### 病因三:职场犬儒——信任崩塌与价值虚无 组织文化的"犬儒化"撕裂了个体的生存规则与价值信念,员工之间缺乏沟通与信任,信奉非理性信念,消磨了自我价值感。 一位公司管理层的观察: > "领导和员工之间感情淡漠,分配工作的时候大家头都不抬,就怕多干,让发表意见也是沉默应对。同事们的关系利益化导向明显,平时维持表面和谐,大家关注自身得失,喜欢相互比较,缺乏奉献精神。当然,我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能够理解。" 一位医院科室主任的无奈: > "我感觉现在的行政工作很难做,有的同事不配合,有各种理由推诿扯皮,而且单位里面还流行'没有关系,寸步难行'的错误说法,有些人就彻底'躺平',你还拿他没办法。" **当组织文化变成犬儒主义的温床,个体的价值感就会被集体的虚无感吞噬**。 ### 病因四:人际疏离——原子化的孤独处境 在现代职业场域,沟通渠道受阻,人际纽带断裂,劳动者处于原子化的孤独处境,人际关系朝向圈层化。 一位基层公务员的沉默办公室: > "每个人都有多项模块化工作,大家上班之后忙得焦头烂额,哪有闲心想着下班后交流感情,办公室里没有欢声笑语,更多的是无声沉默。而且,交流的时候除了工作上的事情很少有家长里短,就怕暴露隐私,给他人以口舌,大家的职业认同感极低。" 一位国企员工的"人情债"恐惧: > "我们国企里面有严格的职位等级,领导不苟言笑,同事之间虽说没有级别差距,但也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工作中往往会有一些搞不懂的地方和负面情绪,我大概率是上网查资料或是自我消化,几乎没有请教过他人,不想欠别人'人情债',难还啊。" **即使在同一个办公室,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 病因五:生活简约——"麦当劳化"的程序人生 生活方式表现出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特征,它用效率与简约规训了劳动者的社会生活,剥夺其饮食、作息、情感等个性需求。 一位外卖员的"充实"生活: > "我的一天非常简单,上午10点起床,用1个小时的时间洗漱和吃饭,11点到夜里1点是送外卖时间,这样安排可以赶上中午、晚上和深夜的订单高峰,晚饭很简单,基本上是吃盒饭,夜里到家后自己再做点吃,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每一阶段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很少有私人时间,很'充实'吧。" 一位大学行政老师的循环: > "我通常6点30分起床,7点30分送孩子上幼儿园,8点到12点上班,下午2点之前吃好午饭再送孩子上学,5点30分下班,8点忙好哄孩子睡觉,之后又得干其他家务了,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已经持续好几年,真的辛苦啊。" **当生活被切割成标准化的时间块,人也就被格式化成了程序**。 --- ## "班味"的社会学意义 研究者在论文结尾写道: > "我们不能简单地给'班味'贴上一个'消极'或'懒惰'的标签,然后去指责那些'有味道'的人。恰恰相反,'班味'也是一种信号,就像身体的疼痛一样,提醒我们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可能出现了失衡。" **"班味"是我们在社会系统的异化和规训下,个人精神磨损时散发的微尘**。 当一个人开始"闻"到自己身上的"班味",他便拥有了双重视觉:既看到了社会系统的庞大与冰冷,也照见了个人精神世界的挣扎与失衡。 这种自我觉察,或许是改变的起点。 --- ## 写在最后 "班味"不是个体的失败,而是系统的症状。 它提醒我们:当大量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体面工作的年轻人,集体性地失去生气、失去热情、失去自我表达的欲望时,这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我们共同构建的这个社会系统出了问题。 **真正需要反思的,不是那些"有班味"的人,而是制造"班味"的机制**。 或许,当我们开始正视"班味",开始讨论它、研究它、理解它,改变就已经在发生了。 原始论文 闪诚章.班味:当前职场青年的社会气质及其现实审思[J].中国青年研究,2025,(10):73-82 《弱者的武器》 詹姆斯·斯科特关于日常抵抗形式的经典著作 #内卷 #工作压力 #社会学研究 #社会观察 #职业倦怠 #职场文化 #青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