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代码 (On Code) Armin Ronacher 2025-10-31 0 浏览 0 点赞 长文 代码即是规范 (Code is the Spec) 一个普遍的误解是,代码仅仅是“规范文档”的一种实现。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代码本身才是最终的规范。 任何书面的规范文档,无论多么详尽,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不完整和过时的问题。它们只是对系统行为的一种理想化描述。而真正定义了系统如何运行的,是那些在服务器上实际执行的代码。代码是唯一精确、无歧义且永远最新的“真理之源”。当代码和文档发生冲突时,起作用的永远是代码。 代码为谁而写? 我们很容易认为代码是写给计算机看的。但事实上,计算机只理解机器码。我们编写的源代码,其绝大多数的生命周期是被 人类 阅读和维护的。 因此,代码的首要读者不是编译器或解释器,而是你的同事,以及六个月后的你自己。这就要求代码必须具备良好的 可读性、清晰性和可维护性。一段聪明的、难以理解的代码,即便能够工作,也是一种技术债务,因为它极大地增加了未来维护的认知负担。 脚本小子 vs. 软件工程师 编写一个能解决眼前问题的“脚本”和构建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软件系统”是两回事。 脚本小子思维: 关注“快乐路径”(happy path),目标是让程序在理想条件下工作。 软件工程思维: 必须系统性地思考所有可能的边界情况、错误处理、资源管理以及未来的可扩展性。工程师编写的代码需要在一个团队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健壮和可理解。 从写脚本到做工程的转变,核心在于从“让它工作”升级到“让它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正确工作,并且易于他人理解和修改”。 代码是一种沟通媒介 代码不仅仅是一组指令,它更是一种沟通形式。通过代码,我们将自己的思想、设计决策和对问题的理解传达给其他人。 好的变量名和函数名 就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清晰的模块划分 体现了对系统结构的深思熟虑。 一致的代码风格 减少了团队成员阅读代码时的认知摩擦。 编写清晰的代码,本质上是对未来维护者的尊重。 放弃追求完美 不存在所谓的“完美”代码。软件开发永远是在各种约束条件(时间、资源、需求)下的权衡与妥协。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编写出理论上完美无瑕的代码,而是在当前情境下,编写出 足够好(good enough) 的代码。 这意味着代码要能够解决问题,同时保持足够的清晰和健壮,以便在未来需要时能够被轻松地迭代和重构。接受代码的不完美,并为其未来的演进做好准备,是成熟工程师的标志。 阅读 Lucumr’s Blog 原文 本文的原始来源。 #代码质量 #可读性 #编程哲学 #规范 #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