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帮助数学家解决开放问题:AI辅助科研的新范式 Ernest Ryu 2025-10-30 0 浏览 0 点赞 长文 ## 一个令人震惊的案例 Ernest Ryu,一位凸优化领域的数学家,用ChatGPT解决了一个开放问题。 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更重要的是,这个案例揭示了**AI辅助科研的真实面貌**——它既不是"AI自动解决一切"的神话,也不是"AI只是玩具"的偏见,而是一种全新的人机协作模式。 ## 12小时,3天,一个开放问题 ### 时间线 **总耗时**:约12小时,分布在3天内 **结果**: - 解决了凸优化中的一个开放问题 - 证明相当简单(事后看来) - 达到主流优化理论期刊的发表水平 **关键事实**:在此之前,Ryu尝试了许多行不通的思路,ChatGPT帮他快速筛选和排除这些死胡同。 ### 一个重要的对比 **传统研究方式**: - 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 - 大量时间浪费在死胡同上 - 孤独的思考过程 - 灵感来临的时刻难以预测 **AI辅助方式**: - 12小时集中突破 - 快速排除不可行方案 - 高度互动的探索过程 - 持续的思路碰撞 **关键差异**:不是AI更聪明,而是AI加速了试错过程。 ## 80%的错误,20%的突破 ### ChatGPT的真实表现 **数据**:ChatGPT生成的论证中,约80%是错误的 **但这不是问题,反而是价值所在**: - 其中一些思路对Ryu来说是真正新颖的 - 错误的论证也能启发新的方向 - 快速生成大量候选方案,由人类筛选 **类比**:ChatGPT像是一个"高熵创意生成器" - 不追求每次都对 - 而是快速探索可能性空间 - 由专家负责过滤和提炼 ### 人类专家的不可替代角色 **Ryu的工作**: 1. **过滤错误论证**:识别哪些是胡说八道 2. **积累正确事实**:从错误中提取有价值的片段 3. **识别潜力思路**:判断哪些方向值得深挖 4. **推动思路发展**:引导ChatGPT深入探索 5. **战略决策**:判断何时该换方向 **ChatGPT的贡献**: 1. **生成候选论证**:包括最终的成功证明 2. **加速探索过程**:快速排除不可行方案 3. **提供新颖视角**:专家可能忽略的思路 **关键洞察**:这不是"AI vs 人类",而是"AI + 人类 > 人类"。 ## 高度互动的探索过程 ### 不是一次性提问 **误解**:问ChatGPT一个问题,它给出答案,完成。 **现实**:这是一个高度互动、迭代的过程。 ### 典型的工作流程 **第一轮**: - Ryu:提出问题和初步思路 - ChatGPT:生成多个可能的论证方向 - Ryu:发现大部分是错的,但有一个思路有意思 **第二轮**: - Ryu:提炼核心见解,要求ChatGPT深入这个方向 - ChatGPT:生成更详细的论证 - Ryu:发现一个关键步骤,但还有漏洞 **第三轮**: - Ryu:指出漏洞,要求修正 - ChatGPT:提出新的论证 - Ryu:验证,发现接近了 **第N轮**: - 经过多次迭代,最终找到完整的证明 ### 类比:思维的乒乓球 **传统研究**:一个人在房间里思考,偶尔和同事讨论 **AI辅助研究**:像是和一个永不疲倦的合作者打乒乓球 - 你发球(提出问题) - AI回球(生成思路) - 你再回球(提炼和引导) - 持续往返,直到突破 **优势**: - 思维不会停滞 - 持续的刺激和反馈 - 探索速度大幅提升 ## AI在数学研究中的真实价值 ### 价值一:快速排除死胡同 **传统方式**: - 尝试一个思路 - 花几天时间推导 - 发现行不通 - 沮丧,重新开始 **AI辅助方式**: - 让ChatGPT快速探索这个思路 - 几分钟内看到可能的结果 - 如果不行,立即换方向 - 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关键**:失败的速度决定了成功的速度。 ### 价值二:提供新颖视角 **专家的困境**: - 深厚的领域知识 - 但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式 - 容易忽略"显而易见"的思路 **AI的优势**: - 没有思维定式 - 会尝试"愚蠢"的方法 - 有时"愚蠢"的方法恰恰有效 **案例**:Ryu提到,关键的成功步骤正是由ChatGPT提出的。 ### 价值三:持续的思维伙伴 **孤独的研究**: - 深夜独自思考 - 没有人可以讨论 - 思维容易陷入循环 **AI伙伴**: - 24/7可用 - 永不疲倦 - 可以承受无数次"愚蠢"的问题 **心理价值**: - 减少孤独感 - 保持思维活跃 - 增强研究信心 ## 专家引导的重要性 ### 为什么80%的错误不是问题? **关键**:Ryu是凸优化领域的专家 **他能够**: - 快速识别错误论证 - 判断哪些思路有潜力 - 知道何时该深挖,何时该放弃 - 理解领域的深层结构 **如果是新手**: - 可能无法识别错误 - 被错误论证误导 - 浪费时间在死胡同上 - 无法提炼有价值的见解 ### AI是放大器,不是替代品 **有专业知识的人**: - AI放大他们的能力 - 加速探索过程 - 提供新的视角 **没有专业知识的人**: - AI可能放大他们的困惑 - 无法区分对错 - 可能得出错误结论 **启示**:AI辅助科研需要强大的人类专家作为"过滤器"和"引导者"。 ## 这不是个例:AI辅助科研的趋势 ### 类似案例 **AlphaFold**: - 预测蛋白质结构 - 但需要生物学家解释和应用结果 **AI辅助定理证明**: - Lean、Coq等形式化工具 - AI帮助搜索证明路径 - 但需要数学家设计策略 **药物发现**: - AI筛选候选分子 - 但需要化学家验证和优化 **共同特征**: - AI处理大规模搜索和计算 - 人类提供领域知识和判断 - 协作产生突破 ### 未来的可能性 **Ryu的后续计划**: - 进一步推广结果 - 分析不同参数区间的ODE行为 - 尝试应用于离散时间版本(Nesterov加速梯度法) **更广泛的应用**: - 更多数学开放问题 - 物理学中的理论推导 - 计算机科学中的算法设计 - 工程中的优化问题 **关键趋势**:AI从"辅助计算"走向"辅助思考"。 ## 当前的局限与未来的方向 ### 局限一:高错误率 **现状**:80%的论证是错误的 **影响**: - 需要专家持续过滤 - 增加认知负担 - 可能错过正确思路 **未来**: - GPT-6、GPT-7可能提升准确性 - 专门针对数学推理的模型 - 形式化验证的集成 ### 局限二:资源限制 **Ryu的困境**:用完了ChatGPT Pro的查询额度 **问题**: - 深度研究需要大量交互 - 当前定价模型不适合科研 - 可能限制探索深度 **可能的解决方案**: - 学术研究专用额度 - 更高效的模型 - 本地部署的开源模型 ### 局限三:可解释性 **问题**: - ChatGPT为什么提出某个思路? - 它的"直觉"从何而来? - 难以追溯推理过程 **影响**: - 难以学习AI的"思维方式" - 可能错过深层洞察 - 信任问题 **未来方向**: - 可解释的AI推理 - 思维链的可视化 - 推理过程的形式化 ### 局限四:领域知识的深度 **当前**: - ChatGPT的数学知识来自训练数据 - 可能缺乏最新研究 - 对深层结构的理解有限 **未来**: - 领域专用模型 - 持续学习机制 - 与知识库的深度集成 ## 对科研范式的启示 ### 启示一:从孤独到协作 **传统科研**: - 个人英雄主义 - 孤独的思考 - 偶尔的合作 **AI辅助科研**: - 持续的人机协作 - 思维的持续碰撞 - 新的合作模式 ### 启示二:从线性到迭代 **传统流程**: - 提出假设 → 推导 → 验证 → 发表 **AI辅助流程**: - 快速迭代 - 持续探索 - 动态调整方向 ### 启示三:从深度到广度 **传统优势**: - 深入一个方向 - 精通特定领域 - 深度专业化 **AI辅助优势**: - 快速探索多个方向 - 跨领域连接 - 广度与深度的平衡 ### 启示四:从精英到民主化? **乐观观点**: - AI降低科研门槛 - 更多人可以参与 - 加速知识创造 **现实挑战**: - 仍需要专业知识过滤 - 可能加剧专家与非专家的差距 - 需要新的教育模式 ## 如何有效地与AI协作做研究 ### 策略一:明确角色分工 **你的角色**: - 提出问题和方向 - 过滤和验证 - 战略决策 - 提炼洞察 **AI的角色**: - 生成候选方案 - 快速探索 - 提供新视角 - 处理繁琐计算 ### 策略二:迭代式探索 **不要期待一次性答案**: - 把研究分解为小问题 - 每次迭代都提炼核心见解 - 用见解引导下一轮探索 ### 策略三:建立验证机制 **不要盲目相信AI**: - 对每个论证进行验证 - 寻找反例 - 与已知结果对比 - 形式化验证(如果可能) ### 策略四:记录探索过程 **保留有价值的失败**: - 记录尝试过的思路 - 标注为什么不行 - 可能在未来有用 - 帮助理解问题结构 ### 策略五:培养"AI素养" **学会与AI对话**: - 如何提出好问题 - 如何引导探索方向 - 如何识别有价值的输出 - 如何避免常见陷阱 ## 写在最后:科研的新时代 Ernest Ryu的案例不是孤立的奇迹,而是一个信号:**AI辅助科研的时代已经到来**。 ### 这不是替代,而是增强 **AI不会取代数学家**: - 专业知识仍然关键 - 判断力无法替代 - 创造性思维仍是人类优势 **但AI会改变数学家的工作方式**: - 更快的探索速度 - 更广的思路来源 - 更高的研究效率 ### 关键问题 **对个人**: - 如何培养与AI协作的能力? - 如何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 - 如何利用AI加速自己的研究? **对机构**: - 如何为研究者提供AI工具? - 如何评估AI辅助的研究成果? - 如何培训下一代科研人员? **对社会**: - AI辅助科研会加速知识创造吗? - 会加剧还是缓解科研不平等? - 如何确保AI辅助科研的伦理性? ### 一个预测 在未来5-10年,我们可能会看到: - 更多AI辅助解决的开放问题 - 新的科研协作模式 - AI素养成为科研人员的基本技能 - 科研效率的显著提升 **但核心不变**: - 深刻的问题仍需人类提出 - 重要的判断仍需人类做出 - 创造性的洞察仍需人类产生 **AI是工具,人类是主导。** Ryu用12小时解决开放问题的故事,不是"AI有多强"的故事,而是"人类如何更强"的故事。 **这是科研的新时代,也是人类智慧的新篇章。** Twitter/X 原推文 Ernest Ryu关于用ChatGPT解决数学问题的完整叙述 #AI #AI辅助科研 #ChatGPT应用 #人机协作 #凸优化 #数学研究 #案例研究 #科研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