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博主的逆向建议:在你真正掌握AI之前,先离它远一点 2025-10-30 0 浏览 0 点赞 长文 ## 一个AI博主的"反常识"建议 作为一个AI博主,我要说一句可能让人意外的话:**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真正深耕,成为专家,那么在完成1000小时的刻意练习之前,请离AI远一点。** 这听起来像是"何不食肉糜"的暴论。AI这么强大,这么方便,放着不用非要去练笨功夫,这不是傻吗? 但周末想了很久,我还是决定把这个观点说出来。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危险的趋势:**AI正在让我们从"眼高手低"变成"眼低手高"**。 ## 我是如何用AI辅助创作的 先坦诚地说,我现在写的文章,确实有AI辅助成分,比例在0%到40%之间波动。 ### 0% AI辅助的场景 **产品评测**:像Vidu Q2这种,需要跑大量case,亲自体验好在哪、烂在哪。AI没法替我去感受。 **教程类内容**:像飞书多维表格教程,所有步骤、截图、踩坑都得我自己来一遍。AI帮不上忙。 ### 40% AI辅助的场景 **论文解读**:比如"你骂AI,它反而更聪明"那篇,这是我用AI最多的场景。 **我的工作流程**: 1. **深读论文,形成观点** 找到论文的核心价值:它牛在哪?反常识在哪?戳中了什么痛点? 2. **让AI重组技术细节** 把我的观点和论文原文给Gemini 2.5 Pro,让它用通俗方式重新组织那些枯燥的技术细节。 3. **生成多个版本** 在5个不同风格的对话框里,让AI生成3-5个版本,每个约5000字。利用AI的随机性,撞出意想不到的表达。 4. **通读所有内容** 注意,是**通读**,不是扫读。把几万字AI生成的内容从头到尾读一遍。 5. **精选碎片,嵌入框架** 从几万字里挑出几百字我觉得写得好、没有事实错误、可以用的句子,塞进我自己2000-3500字的文章框架里。 ### 关键洞察 你会发现,**AI在我这里从来不是直接帮我写文章的工具,而是一个素材库**。它能快速生成大量围绕我观点的文本素材,帮我节省遣词造句的时间。 但写文章真正核心的工作,AI干不了。 ## AI干不了的三件事 ### 第一件:观点 **观点只能是我自己的。** - 把9块9的DeepSeek和《北京折叠》的信息差联系起来 - 把三宫格图和我十年前的P图经历联系起来,表达人们需要故事的观点 这些属于我自己的灵魂印记,是AI永远生成不了的。没有这个观点,整篇内容就是一具空壳。 ### 第二件:选择 从AI生成的几万字素材里,挑出那几百个字真正符合我文章气质和节奏的碎片,然后严丝合缝地嵌进我的叙事流里。 这个挑选过程跟AI没有半毛钱关系,只能靠我对文字的感觉、对节奏的把控、对我想表达的东西的认知。 ### 第三件:品味 这是最核心的。 我写了两年半,写了500多篇文章,花在这上面的时间早就不止1000小时。我大概知道: - 什么样的标题能让你在信息流里多停留一眼 - 什么样的节奏能让你在地铁上把文章读完 - 什么样的比喻能让没有技术背景的朋友看明白复杂概念 **当我面对AI生成的几万字素材时,我心里有一把尺子。** 我知道哪些句子是AI在模仿人类,又油腻又空洞,绝对不能用;哪些表达是AI偶然撞大运撞出来的,闪着天才的光芒,改吧改吧就能用。 这些"知道",就是品味。 这种品味不是AI给我的,是我在写废了无数个标题和开头,复盘了无数数据,看过无数评论说"就踏马知道吹的垃圾营销号"之后,一个字一个字熬出来的。 ## 从"眼高手低"到"眼低手高" 我们以前常用一个有点骂人的词,叫"眼高手低"——眼界(品味)很高,但动手能力(技能)很差。 **但在AI时代,我们很多人正在进入"眼低手高"的状况。** ### AI拉平了技能门槛 - 完全没学过画画的人,用Midjourney也能生成不错的图片 - 五音不全的人,用Suno也能创作出听起来还行的歌 AI给了无数人一种"我上我也行"的幻觉。 ### 但这种幻觉有代价 **代价是,我们的眼界(品味)正在被快速拉低,甚至固化。** 因为当你完全依赖AI去生成结果时,你实际上是在用AI的品味来替代你自己的品味。 **AI拉高了创作的下限,但也正在摧毁你自己创作的上限。** 它让太多人跳过了那个最痛苦、但也最关键的建立品味的过程。 ## 品味的提升几乎没有捷径 我一直觉得,品味的提升几乎没有捷径。或者说可能也有,有人生下来就是天才,但这个捷径不属于绝大多数人。 ### 我的亲身经历 我是艺术生,高二高三艺考那两年,真的是画到昏天黑地: - 早上8点起床开始画素描 - 下午画水粉 - 晚上15张速写 - 画到凌晨睡觉,周而复始 素描、水粉、速写的技能其实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光影、配色、人体结构**。 上了大学,学三大构成、艺术史和美学理论,每天看无数作品,学UI设计、交互设计,在QQ空间日更自己的垃圾设计练习... 那几年打下了我在设计领域品味的基石。 ### "看、做、想"的循环 我不是说你必须经过这么原始的学习教育,我只是想说,在我的经验里,**品味的提升就是"看、做、想"的循环**: **看**:沉下心来,去看大量真正优秀的作品 **想**:分析它们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我还能怎么优化 **做**:亲手去干,不用AI的方式干。进行大量笨拙的、充满失败的练习 - 你需要自己去调那个颜色,才知道"高级灰"到底是怎么回事 - 你需要自己去敲那个代码,才知道为什么优雅简洁的架构值得追求 - 你需要自己去写那个句子,改上十遍八遍,才知道"锤炼"这两字的分量 ## 1000小时定律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里提出过"一万小时定律",说想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都需要一万小时的锤炼。 在AI时代,这个数字可能会缩短,因为AI确实能加速"看"和"想"的过程。 **但那个"做"的过程,依然需要你亲自动手,去感受,去试错,去内化,还是至少需要1000个小时。** 而且,这1000个小时,必须是**几乎完全不依赖AI的1000个小时**。 ### 用1000小时打牢基本功 **如果你是写文章的**: - 语感、逻辑、叙事节奏 - 对热点的敏感度 **如果你是画画的**: - 色彩感觉、构图能力 - 对光影的理解 - 对不同风格流派的把握 这些是你的**基本功**,是你的**心法**,它们构成了你的"品味"。 而那些具体的实操软件,比如PS技能、素描技法、怎么打字打得快,都只是你的**外功**,你的**招式**,它们构成了你的"技能"。 ### AI的局限 **AI可以帮你快速掌握技能,甚至能帮你自动出招。** 比如你让AI画个画,它直接给你一张成品,你连图层都没见过。 **但它给不了你基本功,给不了你品味。**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AI给你的这张图到底好在哪、坏在哪、还有没有改进空间。 这时候,学了非常多的Prompt,却可能变成了AI的奴隶,但永远成不了一个真正的画家。 **因为你并不知道,什么是"好",它又为什么"好"。** ## 我不是反对用AI 最后,我想说清楚: **我不是反对用AI。我举双手双脚支持AI,这是未来十年最大的潮流,没有之一,这也是我自己All in的方向。** 我只是反对,在你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味"之前,在那个你想专精的领域里面,过度依赖AI。 ### AI是放大器 **AI是一个极其强大的放大器。** **如果你肚子里有货**,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审美,AI能帮你把这些东西放大一百倍、一千倍,让你的创作效率和表现力都产生质的飞跃。 **但如果你肚子里是空的**,你没有自己的审美,没有自己的判断,AI放大的就只是你的空洞和苍白。 那生成的,就只是一堆符合平均水平的、毫无特色的**赛博垃圾**。 ## 真正的竞争 我一直说,未来,不是"会用AI"的人淘汰"不会用AI"的人。 **而是,"拥有独特品味并懂得如何用AI去放大它"的人,淘汰那些"只把AI当快捷键却没有自己想法"的人。** ## 写在最后:慢,才是最快的路 别怕慢。 **先用1000个小时,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再去想,如何成为一个驾驭AI的神。** 在这个快到让人窒息的时代里,慢,或许才是最快的那条路。 先把你的眼睛磨锋利,再去拿起AI这把最锋利的刀。 那个时候,你才能真正地成为你自己。 真正的神。 --- **如果你只是想用AI应付工作,做个PPT,写个周报,或者图个乐子,生成点东西发朋友圈,那无所谓,AI就是最好的玩具。** **但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真正深耕下去,想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那么请记住:** **1000小时的"看、做、想"的练习,就是你构建自己品味所需要的时间。** **这1000小时的笨功夫,就是你建立自己品味体系的锚定。** **这是你的护城河,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AI #AI创作 #个人成长 #内容创作 #创作方法论 #刻意练习 #品味培养 #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