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顶尖工程师的AI工作流实录:他们如何用AI撑起4款产品和10万订阅 Every编辑部 2025-10-30 0 浏览 0 点赞 长文 ## 一个小团队的惊人产出 6位工程师,4款AI产品,1个咨询业务,外加一个拥有10万+读者的订阅媒体每日更新——这是Every团队的真实写照。 他们不是在"用AI写代码",而是在重新定义工程师的工作方式。Every最近公开了这6位工程师的AI工作流细节,揭示了一个关键转变:**AI时代的工程师,核心能力已从"写代码"转向"做规划"**。 ## 六种风格,六种哲学 ### 1. 实验派:Yash Poojary(Sparkle总经理) **装备**:双电脑作战,一台跑Claude Code,一台跑Codex **核心策略**:同时给两个AI下达相同任务,对比谁更快更好。 **时间管理哲学**: - **上午:专注执行模式** - 只用最熟悉的工具(Claude和Codex),绝不尝试新功能,确保产出 - **下午:自由探索模式** - 测试各种新AI应用和功能 **技术亮点**: - 使用Figma MCP集成,让Claude直接读取设计源文件(颜色、间距、组件),而非截图 - 使用Context 7 MCP工具,确保AI获取最新官方文档 **深层洞察**:Yash清楚地认识到AI既是生产力工具,也是"时间黑洞"。他用严格的时间分割建立"防护栏",防止沉迷于调教AI而忘记真正的工作目标。 ### 2. 规划派:Kieran Klaassen(Cora总经理) **核心理念**:"谋定而后动" **工作流程**: 1. 根据功能大小制定三种级别的编程计划 2. 用Context 7 MCP喂给AI最新官方文档 3. 让Claude Code制定完美计划 4. 将计划发布到GitHub 5. 在云端让Coding Agent执行计划 6. AI自动审查 → 人工复核 **哲学**:AI不是"黑匣子",而是必须在既定蓝图内严格执行的"施工队"。 **价值**:这种方式确保了可控性和可追溯性,特别适合需要团队协作和长期维护的项目。 ### 3. 架构派:Danny Aziz(Spiral总经理) **装备**:命令行工具Droid + Warp终端 + Zed编辑器 **工具选择**: - GPT-5 Codex:搭建复杂功能框架 - Claude:优化和打磨代码细节 **核心能力**:在规划阶段花大量时间让AI推演决策的二阶、三阶后果。 **典型问题**:"我要加这个新功能,但你帮我分析一下,它会不会因为数据库查询方式导致整个App变慢?" **工具观**:"我已经好几个月没打开Cursor了。"他选择了更轻量、更可控的工具组合。 **深层价值**:用AI辅助高维度的架构思考,而非仅仅写代码。这是从战术层面到战略层面的跃迁。 ### 4. 流程派:Naveen Naidu(Monologue总经理) **信条**:"如果任务没录入Linear,它就不存在。" **双轨制流程**: - **小Bug**:Linear复制问题描述 → Codex Cloud自动执行 - **大功能**:本地编写详细plan.md → 作为与AI沟通的"唯一事实蓝图" **自举实践**:深度使用自己开发的Monologue(语音转文字工具)来口述需求、写文档、给AI下指令。这是"用自己造的锤子修自己的房子"。 **审查标准**: 1. AI自动审查 2. 人工对比代码 3. 查看Sentry错误监控日志 4. 确认Bug真正被修复 **工程意义**:流程即文档,文档即真相。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需要严格质量控制的生产环境。 ### 5. 实用派:Andrey Galko(工程主管) **特点**:不追逐"闪亮的新玩具" **工具演进**:Cursor(因定价改变被迫放弃)→ Codex **观察**: - 早期OpenAI模型写代码"很懒",经常跳步骤 - 现在的GPT-5 Codex已经进化得非常强,连UI这种Claude强项都能搞定 **哲学**:工具够用就好,不为技术而技术。这代表了大多数工程师的务实态度。 ### 6. 专注派:Nityesh Agarwal(Cora工程师) **装备**:极简配置(MacBook Air + Claude Code) **工作方式**: 1. 花数小时与Claude研究并制定超详细计划 2. 编码时待在一个终端窗口,"像老鹰一样"盯着每一行代码 3. 手指悬在Escape键上,发现不对立刻中断 4. 频繁打断AI,强迫它解释"你为什么要这么写?" **效率悖论**:这样做效率变低了,但带来两个巨大收益: - AI幻觉(hallucination)次数显著减少 - 自己的开发技能在盘问AI的过程中变强 **危机意识**:Claude宕机两天后,他意识到对单一工具的依赖很脆弱。现在逼着自己和AI一起思考,而非纯粹依赖。 **深层思考**:这是对"AI会让工程师技能退化"担忧的主动回应。通过刻意练习保持技能锐度。 ## 四个共同模式 ### 模式一:规划比编码更重要 没有人在"Vibe Coding"(凭感觉编程),没有人写个提示词就完事。所有人都在AI动手前反复讨论,直到思路清晰再执行。 **本质转变**:工程师的核心价值从"实现能力"转向"规划能力"。 ### 模式二:上下文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手段**: - Context 7 MCP:自动查阅最新官方文档 - Figma MCP:读取原始设计数据 - 详细的plan.md文档 - Linear任务管理系统 **核心逻辑**:AI的输出质量高度依赖输入质量。给AI提供准确、完整、结构化的上下文,是获得高质量代码的前提。 ### 模式三:工程师角色在进化 **新技能清单**: - 制定详细计划 - 编写高质量提示词 - 审查AI生成的代码 - 推演架构决策的长期影响 - 管理AI工作流 **旧技能仍然重要**: - 代码审查能力 - 架构设计思维 - 调试和问题定位 - 领域知识 **关键洞察**:AI没有取代工程师,而是将工程师的工作重心从战术层(写代码)提升到战略层(做决策)。 ### 模式四:专注力成为稀缺资源 **挑战**: - 等待AI结果时容易分心 - 新AI工具层出不穷,试用成本高 - 多工具切换导致认知负荷增加 **应对策略**: - Yash的时间分割法:上午执行,下午探索 - Nityesh的极简主义:只用一个工具,用到极致 - Kieran的流程化:让流程而非工具成为核心 ## 对行业的启示 ### 1. "AI原生"的工作流正在形成 这6位工程师代表了不同的探索方向,但都在构建"AI原生"的工作流——不是把AI当作辅助工具,而是围绕AI重新设计整个工作流程。 ### 2. 工具选择的多样性 没有"最佳工具",只有"最适合的工具"。从Cursor到Codex,从Claude到GPT-5,从图形界面到命令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工作风格选择不同的组合。 ### 3. 人机协作的新范式 最有效的模式不是"人指挥AI"或"AI替代人",而是"人与AI共同思考"。Nityesh频繁打断AI并要求解释,Danny让AI推演决策后果,都是这种协作的体现。 ### 4. 技能退化的风险是真实的 Nityesh的危机意识值得所有工程师警惕。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技能退化,主动保持技能锐度需要刻意练习。 ## 给工程师的实践建议 ### 建议一:建立你的时间管理系统 借鉴Yash的做法,明确区分"执行时间"和"探索时间"。不要让新工具的诱惑干扰核心产出。 ### 建议二:投资于上下文管理 无论是MCP工具、详细文档还是任务管理系统,找到适合你的上下文管理方式。这是提升AI输出质量的杠杆点。 ### 建议三:培养规划能力 花更多时间在问题分析、方案设计、架构推演上。AI可以快速实现,但无法替代深度思考。 ### 建议四:保持技能锐度 定期进行不依赖AI的编码练习,理解AI生成的每一行代码,不要成为"AI的搬运工"。 ### 建议五:找到你的风格 实验派、规划派、架构派、流程派、实用派、专注派——没有对错,只有适合。通过实践找到符合你性格和工作场景的风格。 ## 写在最后:范式转变正在发生 6位工程师,6种风格,但都在经历同一个转变:从"写代码"到"做规划",从"实现功能"到"设计系统",从"单打独斗"到"人机协作"。 这不是未来,而是现在。当一个6人团队能够支撑4款产品和10万订阅的日更时,我们必须承认:**AI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软件开发的生产函数**。 但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AI没有让工程师变得不重要,反而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强的规划能力、更深的架构思维、更好的判断力、更强的专注力。 那些能够驾驭AI、与AI共同进化的工程师,正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而那些还在观望的人,可能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准备好重新定义"工程师"这个职业了吗? Every 原文 Inside the AI Workflows of Every's Six Engineers Claude Anthropic开发的AI助手 GitHub Copilot GitHub的AI编程助手 Cursor AI代码编辑器 Linear 现代化项目管理工具 #AI #AI 编程 #AI工作流 #团队协作 #工具选型 #效率工具 #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