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ras之父François Chollet:为什么写作是思考的唯一出路 AI科技观察 2025-10-30 0 浏览 0 点赞 长文 ## 一个反直觉的真相 在AI可以秒速生成万字长文的时代,Keras创始人François Chollet却抛出了一个看似"反潮流"的观点:**写作不能外包,因为那等于将思考外包。** 这不是对AI工具的否定,而是对认知本质的深刻洞察。在他看来,真正的复杂问题从来不是靠"灵光一现"解决的,而是通过缓慢、细致、反复的探索过程——而写作,正是这一过程不可替代的认知基础设施。 ## 工作记忆的物理极限 人类大脑的工作记忆容量极其有限。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同时能够处理的信息单元大约只有4-7个(Miller's Law的现代修正版本)。这意味着: **当问题复杂度超过这个阈值,纯粹的"脑内思考"就会失效。** 想象你在解决一个多变量优化问题:需要同时权衡技术可行性、成本约束、时间窗口、团队能力、市场时机……每一个维度又包含多个子因素。试图在脑海中同时操控这些变量,就像用双手玩十个球的杂耍——不是技巧问题,而是物理不可能。 **写作的第一个价值,就是作为"外部存储器"。** 将思路写下来,相当于把部分认知负载从大脑"卸载"到纸面(或屏幕)上,释放出宝贵的工作记忆空间,让大脑可以专注于更高层次的联想、判断和综合。 ## 写作是"稳定思维"的工程学 Chollet用了一个精妙的类比:**写作之于思考,就像物理学原理和结构设计之于建筑。** 没有力学计算和图纸,你无法建造摩天大楼——不是因为工匠技艺不够,而是因为复杂系统需要可验证、可迭代的外部表征。 同样,复杂思考需要"稳定化": 1. **可视化**: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符号和结构 2. **可检验**:发现逻辑漏洞、前后矛盾、隐含假设 3. **可迭代**:在不同版本之间比较、回退、重组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将混沌的思绪转化为有序的认知结构**。就像软件开发中的"重构"——不改变功能,但让代码更清晰、更易维护。写作就是对思想的重构。 ## 科学发现的真实路径 Chollet的观点得到了科学史的有力支撑。无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图灵的计算理论,**没有一个重大突破是"顿悟"的产物**。 它们都经历了: - 大量的笔记、草稿、计算 - 反复的试错、修正、推翻 - 长时间的"潜意识发酵" **真正的洞见往往发生在"写作-思考-再写作"的循环中。**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有句名言:"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我无法创造的,我就不理解)。而"创造"的第一步,就是将想法外化——通过公式、图表、文字。 ## AI时代的认知分工 那么,AI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Chollet并不反对使用AI辅助思考,但他明确了边界: **AI可以做的:** - 头脑风暴的对话伙伴(激发新角度) - 信息检索和初步整理(降低认知负载) - 格式化和润色(提升表达效率) **AI不能替代的:** - 核心逻辑的梳理(需要深度理解) - 关键权衡的判断(需要价值观和经验) - 思想的"压缩"与"解压"(需要个人认知框架) **用AI生成的文字,如果你没有逐字逐句地审视、质疑、重构,那你并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就像用计算器算出答案,但不理解背后的数学原理——对于简单任务足够,对于复杂问题致命。 ## 写作的局限与超越 公平地说,写作也有其局限性: 1. **线性表达的约束**:复杂系统往往是网状、多维的,而文字天然是线性的 2. **过早的结构化**:有时过早地"写下来"反而会限制思维的自由探索 3. **表达与思考的时差**:某些直觉性的理解很难立即转化为语言 但这些局限恰恰说明:**写作不是思考的全部,而是思考的"脚手架"。** 就像建筑完成后脚手架会拆除,但没有脚手架就无法建造。写作提供了一个"认知草稿本",让我们可以: - 把模糊的直觉变成清晰的命题 - 把零散的观察变成系统的理论 - 把个人的经验变成可传递的知识 ## 对科技行业的启示 在快节奏的科技行业,这个观点尤其值得深思: **1. 产品设计** 那些真正优秀的产品,背后往往有大量的设计文档、用户故事、技术方案——不是为了"留档",而是为了"想清楚"。 **2. 技术决策** 架构设计文档(ADR)、RFC流程的价值,不在于"记录决策",而在于"通过写作发现更好的决策"。 **3. 团队协作** 为什么亚马逊要求用"六页备忘录"代替PPT?因为写作强迫你把逻辑理清楚,而不是用视觉效果掩盖思维漏洞。 **4. 个人成长** 技术博客、学习笔记的价值,不在于"分享给别人",而在于"通过写作真正理解"。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就是"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 ## 写作作为认知杠杆 回到Chollet的核心论点:**认真思考必须借助写作。** 这不是一个关于"写作技巧"的建议,而是一个关于"认知工程"的原理: - 写作是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的过程 - 写作是将直觉判断逻辑化的过程 - 写作是将个人经验系统化的过程 在AI可以生成任何文本的时代,**写作的价值不在于"产出文字",而在于"锻造思想"。** 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想法——无论是科学理论、商业模式还是技术创新——都不是从天而降的灵感,而是在反复的"写作-思考-重写"循环中,慢慢打磨出来的。 **写作是严肃思考的唯一出路,因为它是连接混沌思绪与清晰认知的唯一桥梁。** 在这个意义上,每一次认真的写作,都是一次认知的升级;每一次将思考外包,都是一次智力的退化。 --- **关于作者** François Chollet,Keras深度学习框架创始人,Google AI研究员,ARC(Abstraction and Reasoning Corpus)智能测试基准提出者,长期关注人工智能的本质与人类认知的边界。 **参考信息** - 原始讨论:x.com/fchollet/status/1983244342774116395 François Chollet原推文 关于写作与思考关系的原始讨论 Keras GitHub仓库 François Chollet创建的深度学习框架 ARC智能测试基准 Chollet提出的抽象推理测试集 #AI #AI哲学 #François Chollet #Keras #写作思考 #方法论 #深度学习 #认知科学